当指尖划过山东蚂蚁王城市服务有限公司展厅里的动态数据屏,看着 1140619.2kg 的废品回收量、7085.6kg 的年度出库数量等数据实时跳动,我突然意识到,城乡环境治理的 “破题之道”,或许就藏在这些科技与实践的细节里。作为烟台大学城塑・乡缮团队的一员,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课题调研,更是一场关于 “如何用专业力量改善环境” 的深度思考。
在智能回收生态圈展区,我最关注的是末端处理环节的技术创新 —— 那些原本会被填埋的垃圾,通过环境材料技术的加工,变成了可循环利用的资源。这让我想起家乡农村的垃圾处理现状:部分村庄仍存在 “随意堆放、简单填埋” 的问题,不仅污染土壤和水源,还造成资源浪费。而蚂蚁王的 “从投放 - 运输 - 处理” 闭环模式,让我看到了环境材料与智能管理结合的可能性:通过研发更易分类、可降解的环境材料,搭配智能调度系统,或许能为乡村垃圾治理提供新方案。
智慧环卫展区的交流更让我深受启发。讲解员提到,智能垃圾桶的满溢传感器能将清运效率提升 30%,这让我联想到课堂上学的 “材料生命周期评价” 理论 —— 一款优秀的环境材料,不仅要在使用阶段环保,还要在生产、运输、回收等全周期降低环境负荷。智能垃圾桶的设计,正是将 “材料性能” 与 “管理效率” 结合的典范:通过优化材料结构,内置传感器,既减少了垃圾异味扩散,又降低了清运成本,真正实现了 “环保” 与 “高效” 的双赢。
社区数字化展区的演示则让我明白,环境治理的核心是 “人”。当居民能通过手机 APP 参与社区议事、报修设施,当物业能通过数据看板精准解决问题,环境治理就从 “政府主导” 变成了 “全民参与”。这让我反思此前的乡村调研:部分村庄环境治理效果不佳,正是因为忽视了村民的参与意愿。未来,我们在推广环境材料、优化治理模式时,更要深入倾听群众需求,让技术和方案真正 “接地气”。
返程的路上,我不断梳理着实践收获。这次走进山东蚂蚁王,不仅让我看到了科技赋能环境治理的无限可能,更让我明确了作为环境与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的责任:既要深耕实验室,研发更优质的环境材料;也要走进城乡一线,将技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实践感悟,继续在 “城塑・乡缮” 的道路上前行,用专业知识为城乡环境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