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环材学院 程晶晶】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2

汝州的午后,阳光斜斜切过朱老师作坊青灰的砖墙,在陶瓷上投下窗棂的细影。朱宇华老师就坐在这片明暗交叠的光影里,掌心覆着一只素净的汝瓷瓶,那双手的纹路里仿佛也揉进了洗不尽的陶土。我们围坐的小茶桌铺着靛蓝粗布,布上裂开的细纹竟与架上陶器的冰裂暗暗相通。

朱老师说话时总是侃侃而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提到在汝瓷传承中遇到困难时,她提到了一个成语“境随心转”: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这一点对我而言是受益匪浅的,陶瓷的传承是这样,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更应该是这样,日常生活中难免有挫折和打击,但我们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仍然可以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转去工厂时,巨大的厂房里,一排排待烧的陶胚静卧架上。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凉意,那是泥土在无声呼吸。师傅拾起一只圆肚小罐的半成品,胎体还带着凉润的触感,在掌心显出胚胎般柔韧的蜷曲。他指尖轻抚过罐身弧线,如触碰初生之物的谨慎。转角处,几只大缸素胚倒扣着,水珠沿着缸壁缓慢凝聚、滴落,在下方浅水凼里敲出清泠回响,那声响在空旷的车间里荡开,仿佛是泥土本身在低低吟唱。

步出厂房,回望那片排列整齐的胚胎,忽然懂了朱老师眼底的郑重。每一件陶器在窑火中成型前,都曾如此这般赤裸而本真地存在过,承接着匠人掌心的温度与期许。这泥土的旅程,从大地深处被唤醒,经过无数双手的虔诚对话,最终在火中获得永恒的形状。传承二字,不在高悬的匾额,而在这日复一日俯身向泥土的劳作里——它教人谦卑,教人聆听,教人在这喧嚣世代中,依然能守住一块泥土深处那沉稳而古老的心跳。

所承,不过是在每一次触摸与凝视中,辨认并守护住那来自大地深处的、微小却固执的心跳。

  • 附件【采访.jpg】已下载
  • 附件【汝瓷未烧制前.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