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集合,便是在风筝广场,团队成员们心怀热情,为即将开始的志愿服务活动摩拳擦掌。
在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的志愿时光,像一根细细的风筝线,一头牵着往来游客的期待,一头系着我对“服务”与“传承”的真切感悟。这段站在博物馆门口迎接四方来客的经历,让我在琐碎的指引与帮助中,触摸到文化传播最温暖的底色。
每天的志愿工作从一句“您好,欢迎来到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开始。我们站在入口处,最常做的就是教游客线上报名——有的老人对着手机屏幕犯难,我们便一步步帮他们操作;有的外地游客不熟悉报名流程,我们就耐心讲解步骤,直到他们顺利完成预约。看着他们放下手机时轻松的笑容,我才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指引,其实是架起游客与博物馆之间的第一座桥梁。
除了线上报名,为游客指引道路也是我们的日常。“请问行李寄存往哪走?”“洗手间在哪个方向?”“出口可以打车吗?”面对这些重复的问题,我们始终带着微笑解答,有时还会主动递上博物馆导览图,在图上标出路线。有一次,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急着找老师的团队,我们领着她们穿过展厅,看着孩子蹦蹦跳跳奔向同学们的背影,那位妈妈回头说的一句“太感谢了”,让我心里涌起满满的暖意。
偶尔,我们还会遇到需要特殊帮助的游客:帮推轮椅的家属找无障碍通道,为迷路的小朋友联系工作人员,给忘记带水的游客指引接水室……这些细碎的瞬间,让我明白志愿工作不只是机械的指引,更是用真诚传递善意。当游客因为我们的帮助而更顺畅地感受风筝文化时,我们便成了他们与这座城市文化对话的“摆渡人”。
这段志愿经历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高效地提供帮助,更让我懂得:文化的传承从不只靠展品与讲解,那些在入口处的微笑、耐心的指引、及时的援手,同样是让传统文化被看见、被热爱的重要力量。就像风筝需要风的助力才能高飞,游客对文化的感知,也需要我们用真诚的服务来点亮。
如今想起那些在博物馆门口迎来送往的日子,每一声问候、每一次指引都变得格外珍贵。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志愿之美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用微小的行动温暖他人、连接文化。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温暖与责任继续前行,让更多人在走进潍坊风筝文化的路上,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善意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