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环材学院 李博轩】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0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为进一步研究探索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本人以“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社会实践队队长的身份再次踏上了求知求能的实践之路。

团队在前期准备工作中,确定了“让非遗活在当下,走向未来”的宗旨,深刻把握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精神内核。在国家《黄河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政策指引下,针对黄河非遗当前面临的传承断层、数字化不足、产业乏力等现实困境,确立了“调研赋能保护、数字激活传承、创新联结市场”的实践逻辑。并将淄博、泰安、临清三处作为本次实践的探索地点。

“流光溢彩,千年琉璃 ”

为深入了解黄河流域非遗数字化传承,烟台大学“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实践队响应国家政策,于79日走进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探寻琉璃工艺的保护与创新之道。 馆内上千件琉璃珍品沿时间轴陈列,从西周琉璃珠到明清摆件,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审美与技艺。淄博琉璃始于西周,清代达高峰,《颜山杂记》系统记载其技艺,2008年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队员们从清代琉璃烟嘴的纹样中,体会到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结。实践中,队员们发现琉璃传承面临年轻传承人少、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有距离等挑战,为此与文创设计师探讨“年轻化”路径,如融入国潮元素、通过短视频传播。 “色彩艺术厅”中,“鸡油黄”“孔雀蓝”等琉璃制品展现了天然矿物釉料与工匠技艺的完美结合,几十种基础色能衍生千变万化的色调。“造型艺术展区”里,明代“龙纹琉璃炉”与现代“丝路花雨”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展区”的作品则将琉璃与几何线条、流行IP结合,吸引了年轻参观者。 此次探访让队员们看到琉璃的历史璀璨与当代活力。未来,实践队将整理成果,形成报告并进行数字传播,为非遗活态传承与数字化赋能贡献高校力量。

“烙画葫芦,古老技艺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为探索黄河流域非遗泰山葫芦烙画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烟台大学“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实践队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于79日至11日赴泰安泰山区,开展“泰安葫芦烙画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活动,专程拜访非遗传承人宋其顺老师。

实践中,队员们怀着敬畏之心与宋其顺老师深入交流。宋老师详细讲解烙笔力度、火候调节等核心技艺,结合创作经历解读作品纹样中的泰山民俗与黄河文化密码,队员们系统学习了其独创的“一笔烙”“多层焊烙”等技法,也理解了“福禄寿喜”等纹样承载的民俗信仰与美好期许。

团队发现技艺传承面临受众窄、创新不足等难题。为此,团队走访社区与文化街区了解不同人群接受度,亲手参与烙制实践感受工艺魅力与艰辛,并通过调研葫芦种植加工、查阅资料、逛文创市场等,探索解决路径。 队员们结合现代优势探索创新设计,如融入极简风格、动漫IP元素,同时计划通过建立线上数字平台,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手段扩大影响力。未来,团队将整理成果形成报告,为非遗活态传承与数字化赋能贡献高校智慧,助力地方文化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

“临清的砖,北京的城”

亲临临清贡砖古窑,可深切感知历史在窑火淬炼中所积淀的深厚底蕴。临清贡砖的制作工艺严谨精湛,极具历史与技术价值。其原料 “莲花土” 需在黄河滩涂历经三个月的自然涵养,通过春雨涤荡盐碱、烈日凝练黏性,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古人 “天人合一” 的造物智慧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后续的 “三踩三晾” 环节中,匠人们以足踏揉、以手塑形,砖坯上留存的层层指纹,既是传统工艺传承的直观见证,更是匠人心血与技艺的生动镌刻。

在当代社会,临清贡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文化意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为我国古建筑修缮保护事业提供了关键的物质支撑,在众多重要历史建筑的原貌恢复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维系文化遗产完整性、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同时,其独特的工艺体系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临清贡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其制作技艺工序繁复、耗时费力,对从业者的技艺水平和耐心毅力要求极高,导致年轻一代传承意愿不强,技艺传承面临断代风险,亟需加强人才培养与传承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受现代建材产业发展的冲击,临清贡砖的市场应用空间相对有限,产业规模难以扩大,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压力。对此,通过政策扶持、技艺研究、市场拓展等多种举措,着力推动临清贡砖这一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以确保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做的事情。

从黄河岸边的躬身探访到云端屏幕的文化传扬,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有力指引下,“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实践队已怀揣赤诚坚守三载。三年来,实践队以青春热忱为笔,以专业素养为墨,在非遗传承的长卷上持续耕耘,始终坚定守护着文明根脉。团队将继续用脚踏实地的实践有力印证:当代青年绝非非遗文化的被动见证者,更能以主动姿态成为技艺的忠实记录者、创新的勇敢推动者、传承的坚定接力者。面对黄河文化复兴的时代考题,实践队将继续以国家战略为帆,以三年沉淀的信念为舵,在“文化自信”的航程上破浪前行,让流淌千年的非遗文脉在数字浪潮中奔涌向前,绽放出穿越时光的新生光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