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环材学院 张晓玟】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0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们几个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已经聚集在烟台红色纪念馆门前。这是一次完全由我们自发组织的社会实践,没有老师的带队,没有学校的安排,有的只是心中那份对红色文化的向往与敬仰。背包里装着笔记本和相机,手中握着连夜赶制的调研问卷,我们相视一笑,迈进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

推开纪念馆厚重的木门,一股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胶东抗战"展区,一本泛黄的《战地日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稚嫩的笔迹记录着:"今日护送伤员三名,途中遇敌机扫射......"我们的一名队员突然红了眼眶:"写日记的人,当时也就和我们差不多大吧?"站在英烈名录墙前,我们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背。当看到"王秀兰,19岁,为掩护电台牺牲"的简介时,所有人都沉默了。那一刻,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展厅,我们有幸遇到了90岁的老兵李爷爷。他讲述1945年解放烟台时的经历,突然解开衣领露出锁骨处的弹痕:"医生说,这颗子弹再偏一厘米就没命了。"他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摸着军功章,声音有些颤抖:"但比起那些永远留在战场上的战友,我这点伤算什么?"一向活泼的女队员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在笔记本上写下:"真正的勇气,是明知危险仍然选择前行。"

傍晚时分,我们穿上志愿者马甲,为参观者讲解展品。当我为一群初中生讲述"半块银元"的故事时,一个扎马尾的女孩突然问:"姐姐,如果是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会像他们一样勇敢吗?"这个问题让我一时语塞。回程的公交车上,我翻看着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想起那位问"你们为什么来这儿"的退休教师——现在我终于明白,我们来寻找的不仅是历史的痕迹,更是精神的传承。

暮色渐浓,纪念馆的灯光次第亮起。站在门口回望,那些震撼心灵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这次完全由我们自主策划的实践活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简单的说教,它需要年轻人用心去感受、用情去理解、用行动去践行。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回响,又像是在召唤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必将成为我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财富,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毅前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