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环材学院 尹瑞婷】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0

为响应国家《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号召,烟台大学灰韵新生实践队深入山东潍坊扑灰年画腹地,开展了一场融合传统智慧与当代科技的深度实践。实践队力求在非遗保护的时代课题中,以青年之力探索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于实践中体悟,于探索中成长。

一、问道大师:根植传统沃土

扑灰年画的生命力,深植于其独特的技艺基因之中。实践第一步,实践队怀着敬畏之心,叩开了传承人的艺术之门。在国家级传承人王树花老师的工作室内,她一句要让墨色像水一样自然流动,将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融入墨色晕染的抹画工序指导中,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技艺背后的哲学底蕴。转至省级传承人吕延祥老师的画室,一扑二抹三画四描五拉的核心工序次第展开。吕老师对扑灰这一标志性技艺中力道精妙掌控的强调,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毫厘之差对最终神韵的决定性影响。两位大师风格迥异却殊途同归的传授,为后续工作奠定了不可撼动的传统根基。

二、数字创变:科技焕活千年遗韵

面对数字时代的浪潮,实践队尝试以科技为非遗注入新活力。实践队运用AI算法深度解析笔触特征,创新开发出能够逼真还原炭笔独特颗粒感的动态渲染技术。最具突破性的扫码观画交互系统应运而生——静态年画上的二维码,瞬间化为开启动态视界的钥匙:《连年有余》中锦鲤悠然摆尾,《门神》铠甲随光影流转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对文化数字化战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要求的生动实践,更是在完整保留传统技艺基因密码的同时,为其赋予了契合当代审美语境的崭新表达维度。

三、青春传承:播撒未来的种子

非遗保护的未来,系于年轻一代的认知与热爱。针对青少年群体,实践队精心设计互动方案。通过实物展示与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扑灰年画一稿多拓”“以色代墨的独特性娓娓道来——柳枝炭条起稿,宣纸扑拓成形,矿物颜料层层渲染,终成明快吉庆之作。融入现代元素的AR卡片展示,让古老艺术瞬间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模拟创作环节更是点燃热情:在队员引导下,青少年手持特制炭条,亲身体验扑灰关键步骤,感受线条在指尖流转、画面于扑拓间生成的奇妙过程。队员们同步讲述传承人坚守的故事,令青少年深刻体悟非遗存续之艰辛与保护之迫切。陌生感在互动中消融,兴趣的种子已然播下,非遗的烟火气正悄然融入青春血脉。

四、践行使命:融合中守护与开拓

从炭笔在纸面最初的游走到数字渲染的动态呈现,从师徒间口传心授的古老范式到云端无界的广泛传播,此次扑灰年画的保护实践,正是文化传承领域两个结合的鲜活注脚。我们深刻体会到,运用科技手段绝非对传统的稀释或取代,而是在精准把握其核心技艺与精神内核的前提下,为其开辟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条科技+非遗的探索之路,不仅为扑灰年画乃至更广泛的非遗项目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数字方案雏形,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守护文化根脉、推动文明创新中义不容辞的担当。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壮阔征途上,烟台大学灰韵新生实践队将继续以实践为笔,以责任为墨,探索科技赋能与人文传承的深度融合之道。每一次对传统的深情回望与每一次向未来的勇敢创新,终将汇聚成璀璨星河,让更多承载民族记忆的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绽放不朽光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