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环材学院 孔博】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0

“工精于巧,艺传于魂。”当得知将前往淄博琉璃博物馆、泰安葫芦烙画传承地及临清贡砖遗址开展社会实践时,心中满是对传统工艺的好奇与探究的热忱。作为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学子,此次实践正是探寻非遗传统技艺的绝佳机会。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提前查阅了相关资料:淄博琉璃以其绚丽色彩和精湛工艺闻名,展现了古人对矿物材料的巧妙驾驭;泰安葫芦烙画将朴素的葫芦与细腻的烙绘结合,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与材料融合之道;临清贡砖作为古代建筑的重要材料,其制作工艺中体现的材料特性与耐久性令人称奇。更让我们期待的是,能有机会向各工艺的传承人们请教,这促使我们认真规划调研内容,希望能搭建起传统工艺与现代学术交流的桥梁。

淄博琉璃博物馆——光与色的魔法

走进淄博琉璃博物馆,一件件精美的琉璃制品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在传承人的现场演示中,我们目睹了琉璃从熔融状态到成型的奇妙过程。“琉璃的色彩来自于不同的金属氧化物,这其中的比例和火候把控至关重要。”传承人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让我们联想到专业所学的材料成分与性能的关系,与我们研究的材料合成与改性课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看到那些历经岁月依然光彩夺目的琉璃珍品,不禁感叹古人对材料的认知与运用早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泰安葫芦烙画传承地——火与木的艺术碰撞

在泰安葫芦烙画传承地,我们见到了葫芦烙画艺人。艺人手持烙笔,在看似普通的葫芦上灵动游走,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的图案便跃然“葫”上。“葫芦的材质决定了烙画的效果,不同成熟度的葫芦,烙出来的色泽和质感都不一样。”艺人向我们介绍道。我们尝试着拿起烙笔,才发现这看似简单的动作,不仅需要对火候的精准控制,更要对葫芦的材质特性有深入了解。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中对材料的感知与运用,是经过无数次实践积累而成的智慧。

临清贡砖遗址——土与火的千年坚守

来到临清贡砖遗址,一块块厚重的贡砖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工匠的坚守。在遗址旁的展示区,我们了解到贡砖的制作要经过取土、澄泥、制坯、烧制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对土壤的成分、水分以及烧制的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当地的这种黏土,才能烧出质地坚硬、不易风化的贡砖,这是大自然赋予的材料优势。”当地的研究者向我们介绍。这让我们想到现代建筑材料中对原材料的筛选与优化,古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此次实践中,团队协作的力量也让我们收获颇丰。在琉璃博物馆里共同探讨材料成分时的思维碰撞,在葫芦烙画传承地一起尝试创作时的互助鼓励,在临清贡砖遗址调研时的分工协作,都让这次实践变得更加有意义,也让我们对传统工艺的传承,非遗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淄博琉璃的绚丽、泰安葫芦烙画的灵动、临清贡砖的厚重,都彰显着传统工艺中材料运用的智慧。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现代材料科学创新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的材料人,我们应肩负起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将传统工艺中的材料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同时让黄河非遗以更加多元化的姿态与世界接轨。

  • 附件【团队合影.jpg】已下载
  • 附件【泰安葫芦烙画.jpg】已下载
  • 附件【琉璃博物馆.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