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山东高密,一支名为“灰韵新生•数字焕新”的实践队在七月中旬以数字化手段为非遗扑灰年画注入活力,用青春力量践行着非遗保护的时代命题。
笔墨传薪火 匠心见传承
实践首日,队员们走进高密王树花扑灰年画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树花老师正伏案创作。从“扑灰”工序的巧劲到色彩晕染的层次感,王老师结合四十余年创作经验,详解了这项始于明代的民间艺术独特技法。在老师指导下,队员们亲手体验勾线、填色,深切体会到“一稿多本”“以色代墨”等技艺中蕴含的匠心。王老师反复强调:“老手艺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得让年轻人愿意学、学得会。”这份坚守让队员们更坚定了用创新方式传播非遗的决心。
画堂藏古韵 创新谋新篇
次日,队员们拜访吕家画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延祥老师的作品陈列满堂,从传统神像题材到现代生活场景,展现出扑灰年画的多元面貌。吕老师铺开宣纸,现场演示“起稿、扑灰、敷彩”全过程,笔尖流转间,传统技法与时代元素自然融合。“扑灰年画的根是民俗,魂是创新。”吕老师的话点醒了队员们,也为后续数字化创作提供了思路——既要保留“单线平涂”的艺术特征,又要赋予其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形式。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创作细节,为AR技术还原工艺步骤积累了第一手素材。
数字搭桥梁 年画“活”起来
基于两天的走访学习,实践队推出系列创新举措:开发AR互动卡片,扫描画作即可触发动态演示,从扑灰到上色的工序全过程立体呈现;在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设专栏,以图文、短视频形式科普“非遗小知识”,其中《扑灰技法30秒》短视频生动展现两位老师的创作日常,单条播放量三日破8千。线下活动同样热闹,队员们在高密邀请路人体验AR卡片从而感受扑灰年画的魅力。一位参与活动的小学生兴奋地说:“原来年画里藏着这么多故事!”这种“传统技艺+数字技术”的模式,让扑灰年画从静态展品变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符号。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是简单的复制传承,而是要在守正创新中寻找生机。当AR技术让古老年画“活”起来,当年轻网友为传统技法点赞,扑灰年画正跨越时空障碍,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正如两位传承人所期盼的,当数字技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门古老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而这份由青春力量点燃的传承之火,也将在更多人心中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