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生科学院 朱芮萱】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0

翻开中国革命的厚重史册,字里行间皆是先辈们用热血书写的忠诚与担当。为追寻红色足迹、传承不朽精神,我作为“行知”青年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走进临沂市,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涤荡心灵的实践之旅。

通过这次在照护中心的实践,我对“守护”二字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走进照护中心,最先注意到的是这里不同于想象的“烟火气”。走廊里贴着老人们的书法作品,活动室里传来搓麻将的轻响,护工阿姨正推着轮椅上的奶奶晒太阳,轻声说着当天的天气。居住房间里,防滑地板、床头紧急呼叫器、高度适中的扶手,这些细节藏着对“安全”的细致考量。实践中,我跟着护工学习协助老人起居——帮行动不便的爷爷穿脱衣物时,才知道动作要慢要稳,避免牵扯关节;给视力模糊的奶奶读报时,她会反复问“窗外的玉兰花谢了吗”,原来简单的倾听也是一种照护。最触动我的是社交环节。中心每周组织的活动中,护工们放起红歌,歌颂党和祖国,老人们精神很好,纷纷跟唱跟跳,这些红歌把他们带回那个昂扬奋斗的时代,让他们回想起青春的激情。

离开时,一位奶奶拉着我的手说“你们大学生要好好学习建设国家呀“,护工阿姨笑着说“这些孩子来了,老人们话都多了”。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以为自己是来“付出”的,却在老人们的笑容里收获了更多。照护中心不是冰冷的“机构”,而是由专业、温暖和细节织成的“港湾”——这里的每一份照护,都是用耐心接住岁月的重量,用细心守护生命的尊严。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真正的照护,是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在被尊重、被牵挂中,安稳度过每一天。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把这份看见与理解,变成更多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与温柔。从战火纷飞的往昔到安宁祥和的今日,总有人在默默守护,用奉献诠释着“担当”二字的分量。这份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如同一股暖流,让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备受鼓舞。未来,我会以先辈为镜,将这份感动与敬意化为前行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的使命,为社会的美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