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烟台市博物馆的雕花窗棂,落在玻璃展柜里那些静止了半个世纪的昆虫标本上时,我从未想过,与这些"小生命"共处的一天,会成为如此深刻的记忆。
我的任务是协助展区讲解员维护秩序、解答观众疑问。起初我以为这不过是重复枯燥的工作——直到一位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着脚,指着一只闪着金属光泽的吉丁虫标本问:"它是不是穿着彩虹做的盔甲?"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这些沉默的标本里藏着多少被成年人忽略的诗意。我开始认真研读展牌上的文字,了解到吉丁虫的鞘翅上有上万个微型鳞片,能折射出不同波长的光,就像大自然精心设计的光学魔术。
上午的展厅里,最多的是带着孩子的家长。有位父亲试图用手机搜索"螳螂的复眼有多少个小眼",我想起岗前培训时学到的知识,主动告诉他:"螳螂的复眼由几千个小眼组成,能同时看到前后左右的动静,这也是它们捕猎时的秘密武器。"他惊讶的表情让我明白,志愿者的价值不仅在于维持秩序,更在于搭建一座连接专业知识与公众好奇心的桥梁。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展区,一位白发老人驻足在中华虎凤蝶的标本前久久不动。他告诉我,年轻时曾在昆嵛山见过这种蝴蝶,如今它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前觉得蝴蝶就是好看,现在才知道每只蝴蝶背后都连着一片森林的生态。"老人的话让我想起展区墙上的标语:"保护昆虫,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些标本不再只是静态的展品,而是生态链上的重要环节,是地球生命演化的见证者。
最忙碌的时刻是下午的研学活动。三十多个小学生涌进展区,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我带着他们观察竹节虫的拟态,当孩子们发现树枝状的虫子突然动了一下时,发出的惊叹声几乎要掀翻屋顶。有个男孩说长大想当昆虫学家,我把展区多余的昆虫图鉴送给了他,看着他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忽然觉得这一天的疲惫都有了意义。
闭馆时,夕阳为标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我站在展区中央,看着那些曾经在森林、田野、溪畔活跃的小生命,如今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存在的意义。它们不仅展示着生物的多样性,更在无数观众心中播下了好奇与敬畏的种子。
离开博物馆时,玻璃门上的倒影里,我仿佛看到那些昆虫标本在向我挥手。这一天教会我的,不仅是昆虫的知识,更是对微小生命的尊重——正如讲解员所说:"每只昆虫都是地球的居民,它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而能成为讲述这些故事的人,是何其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