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环材学院 刘世琳】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0

工执其艺,物载其魂。”当踏上泰安葫芦烙画工坊的青石板路,指尖触到淄博琉璃的冰凉质感,再俯身触摸临清贡砖带着窑火余温的粗糙表面时,这场非遗探访之旅便不再是简单的实践任务,而成了一场与千年匠心的对话。作为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学子,我们带着对材料特性的专业敏感而来,却在这些传统工艺里,读出了比公式定理更生动的“文化密码”。

泰安葫芦烙画工坊的晨光总带着暖意。宋其顺老师的木架上,葫芦们以不同的弧度依偎着,有的烙着“福禄寿喜”的传统纹样,线条像被岁月磨过的玉石般温润;有的则是展翅的喜鹊,羽翼的层次感在烙铁的深浅变化中活了过来。宋老师握着烙铁演示独创技法时,金属头在葫芦表面留下的焦痕瞬间凝成清晰轮廓。案台上整齐排列着十几种烙铁,从针尖大小的细头到巴掌宽的扁平头,都是宋老师根据四十多年经验定制的工具。他拿起一把包浆厚重的烙铁,木柄上的指痕深浅不一,像是被时光刻下的勋章。所谓“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传承人掌心的温度与岁月的沉淀。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的光影是流动的。推开大门,西周的琉璃珠在射灯下泛着朦胧的乳白,表面的风化纹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藏着三千年的故事;明清的琉璃摆件则像凝固的彩虹——“鸡油黄”的瓶身莹润得像要滴下水来,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会变幻出从蜜蜡到琥珀的渐变色。而“创新展区”里的景象更令人惊喜:几何造型的琉璃台灯将光影切割成数学公式般的图案,灯罩边缘的折射角恰好符合我们刚学的光学原理;“这些是我们和高校设计专业合作的作品。”工作人员指着一组用琉璃制作的分子模型摆件,“把化学结构做成艺术品,年轻人特别喜欢。”这大概就是非遗“活态传承”最生动的模样——既不丢掉矿物釉料的根,又能长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新枝。

临清贡砖的故事藏在泥土与火焰里。在贡砖工坊,传承人掀开覆盖着湿布的砖坯,潮湿的泥土气息混杂着稻草的清香扑面而来。“选土要挑岸边的‘莲花土’,层理像莲花瓣一样细腻,澄泥得百日,每天搅动三次,把杂质沉底;制坯要‘三踩三晾’,踩得不够实会裂,晾得太干会碎;烧窑时火候得像照顾孩子似的盯着,白天看烟色,晚上看火光。”他用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窑炉的弧度,指腹上的裂纹里还嵌着洗不掉的泥渍。

实践路上,我们总在思考:为什么葫芦烙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宋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宁愿刷手机也不愿坐下来练三小时烙铁;琉璃的创新设计如何走出博物馆?贡砖除了修复古建筑,还能走进寻常生活吗?这便是我们此次实践的意义:用数字化赋能非遗的传承,与非遗小程序、多平台媒体传播矩阵联系起来,依托非遗传承人的灵感,制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创意形式与文创作品,反哺赋能黄河非遗文化传播。

作为环材学子,我们或许写不出传世的烙画,吹不出惊艳的琉璃,但我们能用数字化平台传播烙画流程,让初学者通过虚拟仿真快速掌握技巧;能剪辑爆款视频:通过学习临清贡砖制作工艺与文化历史,编发布在媒体平台上吸引流量。这些专业知识,原来可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就像宋老师说的:“手艺会老,但琢磨手艺的心不会。”这场实践教会我们的,正是带着这份“琢磨”的劲儿,让老祖宗的智慧,在实验室的烧杯里、在数字建模的线条里、在年轻一代的目光里,永远鲜活。

当我们离开时,临清的窑火正旺,传承人说这窑砖要烧四十九天——就像非遗传承,急不得,却必须有人守着那团火,添柴加薪,让它一直旺下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