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计控学院 石叶盛】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0

作为计控学院的一员,我与队员们奔赴济南,共同开展绿色低碳实践活动。起初,我对“绿色低碳”的理解停留在标语层面,直到亲身参与,才发现它是技术与生活的交织、理念与行动的共振,这段经历让我对专业价值和社会担当有了全新认知。

教孩子们辨别“厨余垃圾”时,5岁的小宇举着啃了一半的苹果问:“苹果核是垃圾,那苹果汁滴在桌上,桌子算垃圾吗?”这个问题,瞬间戳破我对“科普”的刻板认知——课本里的分类规则,到孩子这里变成了对世界的具象好奇。我们试着把垃圾分类变成“垃圾家族派对”:教他们把香蕉皮当“会腐烂的跳舞家”,把旧玩具归为“等待重生的冒险家”。当孩子们蹲在地上,认真给落叶和塑料瓶“配对新家”,我突然明白:环保启蒙不是硬塞知识,而是帮孩子给身边事物编织充满温度的故事。

绘画环节成了最动人的“绿色哲学课”。晨晨画了辆长着叶子的汽车,说“这样排气管会开花”;萌萌把垃圾桶画成笑脸,说“它喜欢吃分类好的食物”。这些跳出成人思维的创作,像一面镜子照出孩子眼里的低碳,是会呼吸、会生长的童话。我们总执着于“正确分类”的标准,而孩子却在用想象拓宽环保的边界。当我们和孩子一起给“电池怪兽”画上枷锁,给“废纸精灵”插上翅膀,环保便成了双向的滋养:他们教我们保留对世界的浪漫想象,我们教他们把幻想落地成行动。

作为计控学院的学生,我开始思索专业的延伸:能否通过编程开发一款垃圾分类闯关游戏,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轻松掌握分类规则?同时,能否设计一个简易的AR画板功能,让他们通过这个画板创作的低碳主题绘画作品能转化为生动的动态故事,以此加深环保认知?这些念头在实践里发酵——原来,代码与算法,不该只服务于冰冷的数据,更可以成为连接童心与环保的纽带。就像孩子们把环保画成“魔法冒险”,技术也能让绿色教育挣脱说教的桎梏,变成一场充满趣味的探索。

返程时,孩子们送我一幅画:如果人类节约资源就会使得地球生机盎然,反之若浪费就会使得地球环境遭到破坏。这幅画让我懂得:环保的未来,既藏在孩子未经雕琢的想象里,也藏在我们把专业变成“启蒙工具”的努力中。往后,我愿带着计控人的思考,把技术的理性与童心的浪漫熔铸成光——让绿色理念,在知识与想象的交织里,照亮更多人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 附件【图片1.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2.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