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法学院 施庆文熙】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法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9

在走遍临沂芝麻墩街道、相公办事处,还有新泰青云街道,泰安山口镇、粥店办事处等多地后,与初步展开资料查询时相比较,这场调研让我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最初在办事处翻看台账时,那些整齐排列的参保记录背后,是一个个流动的人生。同一人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参保中断与续接,显现了农民工随工程迁徙的不易与艰苦。这让我意识到,政策里“便捷转移”四个字,远不是我们在各个文件数据中看到的那么简单,在现实中这意味着他们要在陌生的城市里,一次次找部门、填表格,在生计与保障间艰难平衡。

发放问卷的过程,更让我触摸到了数据之外的真实需求。劳务市场里,很多农民工结果问卷时的的犹豫与困惑远比统计数字更鲜活。有人对着“参保意愿”选项迟疑,不是不愿意,而是怕漂泊的工作不稳定,交了也白交;有人反复确认“异地报销”的细节,眼神里满是对“生病有依靠”的朴素期待。这些瞬间让我明白,农民工对社保的需求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每日生计紧密相连的安全感。


各办事处盖下的鲜红印章,此刻在我眼里有了特殊分量。我们在收集这些声音的过程中,读懂了政策落地的堵点。相公办事处社保专干整理问卷时的认真,粥店街道工作人员分享的基层难题,都让我感受到,农民工社保的优化,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政策输出,而是需要倾听者、传递者与实践者共同发力。

走过这些街道与市场才懂得,农民工社保的核心困境,在于制度与流动的现实之间存在缝隙。他们的工作地点不固定、就业形式灵活,而现有社保体系的衔接性、便捷性还未能完全和这种流动很好的共生。所谓优化路径,或许就藏在这些基层的细节里:简化异地参保的手续、灵活调整缴费方式、让咨询渠道更畅通……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能让社会保障真正跟着人走,给这些农民工踏实的保证。


这场调研最大的收获,是让我跳出了“制度完善”的理论框架,看到了政策落地时的温度与难度。它教会我,任何民生保障的优化,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搜集到数据就觉得万事大吉,不必深究其现状与运行状态,而是都必须扎根于真实的生活场景。这大概就是实践的意义——让我们从旁观者变成理解者,用脚下的泥土,去丈量政策与人心的距离。


  • 附件【1.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