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暑假期间,我作为烟台大学“地蕴新生”社会实践队的一员,分别深入山东省莱阳市张官村、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田间地头,触摸乡村振兴最真实的脉搏。从法院卷宗到农家庭院,从政策座谈到问卷访谈,那些策划书中冰冷的文字,最终化为农民紧握的双手、基层干部紧锁的眉头,以及土地上沉睡的瓦砾与希望交织的图景。
在烟台莱阳张官村,一位老农摩挲着斑驳的院墙告诉我:“这宅子是祖辈传下的根,可儿子在城里安了家,它又成了‘死疙瘩’。”他的矛盾道出了千万农户的困境——对宅基地的情感依恋与财产性增收愿望的碰撞。生态红线的警示牌下,村民苦笑:“想租出去搞旅游?政策卡着,谁敢动?”这些声音让我深刻体悟到:法律条文与乡土现实的鸿沟,远比想象中更复杂。而全国各地的创新尝试,又让我看到突围的可能:当退出宅基地的农户穿上物流工装,土地流转与产业振兴的闭环正在形成。
实践中最大的震撼来自“知行合一”的挑战。《土地管理法》第62条、“三权分置”理论,在现实中遭遇了方言隔阂、数据缺失和认知偏差。为破解问卷回收难题,队友们顶着烈日守在村口小卖部,用一瓶瓶矿泉水“换”来500份真实答卷。当团队艰难梳理出“622收益分配模型”,在律所与法官激辩合同效力漏洞时,我恍然懂得,学术的微光,唯有照进泥土才能焕发生机。
离别那晚,脑海中映出十四天的影像:法院档案室里泛黄的案卷、农户院坝里摇晃的板凳、成员们深夜核对数据的倦容……队长说:“我们不是拯救者,只是土地的翻译官。”乡村振兴从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让每寸“沉睡”的资产找到归宿,让法律成为农民手中的盾与矛。
此行淬炼了我的专业信仰:当法科学子走出象牙塔,让民法典的标尺丈量田野,让论文的墨迹浸透汗水,方知“地蕴新生”四字的分量——那是土地的权利苏醒,亦是青年的理想扎根。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土地的馈赠,继续奔赴法治中国的每一寸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