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环材学院】手绘的温度与数字化的未来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9

近日,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灰韵新生·数字焕新”实践队前往高密市姜庄镇,探访另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吕延祥,进一步学习扑灰年画的精髓,并探讨传统手工艺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路径。

匠心天地:吕延祥与他的年画世界

吕延祥老师的工作室位于姜庄镇一条老街上,屋内挂满了色彩鲜艳的年画,从威严的门神到灵动的仕女,每一幅都散发着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他拿起一幅未上色的线稿并介绍道“扑灰年画的灵魂在于‘半印半绘’,木版印轮廓,手绘赋神韵。”

图为吕延祥老师介绍照片

体验扑灰彩绘:方知匠心不易

在吕延祥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体验了扑灰年画的手绘上色过程,用宽笔蘸取浓艳的颜料快速铺色,要求边缘整齐、色彩饱满。换小笔勾勒衣纹、面部细节,稍有不慎就会破坏整体效果。最后用金粉提亮服饰花纹,使画面熠熠生辉。队员们尝试后纷纷感叹:“看着简单,自己动手才发现难度这么大!”吕延祥老师笑道:“我学了六十几年,现在每天还要练笔。”  



图为王俊波老师指导绘画照片

守艺人的新命题:当金粉遇见像素

谈及扑灰年画的未来,吕延祥老师坦言,机器印刷便宜,但手绘的年画有“人气”。随后团队向他展示了数字化年画设计方案,提议将传统图案应用于文创产品,如手机壳、动态壁纸等。吕延祥老师点头赞同并表示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也要让年轻人喜欢。珍视并传承手工艺独有的“人气”,同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数字化创新,特别是通过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文创产品设计,让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年画艺术,以崭新的、富有吸引力的面貌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将传统工艺精髓与现代数字技术、设计理念有效结合,是拓宽扑灰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渠道、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图为展示AR卡片照片

此次探访让团队深刻认识到,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传统精髓与现代活力的交响曲。匠人对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执着坚守是传承的基石;而勇于探索创新的表达形式,则是拓展其生存空间、连接未来的关键桥梁。以扑灰年画为例,积极引入数字化工艺,如建立数字档案库、开发AR互动体验、创作数字衍生品、利用社交媒体营销,不仅能够革新其呈现方式,使之更贴合当代审美和体验需求,更能极大提升其传播效率和覆盖范围。这种结合有效降低了年轻一代接触和理解传统技艺的门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认同感,极大地促进了扑灰年画在新生代中的认知普及,为这一非遗项目的长远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并探索了其在现代文化生态中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通讯员:郭源 吕玉珍 万鑫娜 石梦圆 聂文玉 王星悦 尹瑞婷 李虹蒙 秦筱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