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本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对农村土地改革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知,这段经历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洞察乡村发展的新视角。
在莱阳,城郊结合部的龙旺庄街道是我们调研的重点区域。发放问卷时,大部分村民明确表示不愿参与宅基地流转,这一数据让我十分震惊。深入交流后,我才理解背后的复杂原因。许多村民将宅基地视为祖产,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传承,在他们心中,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情感寄托。另外,优越的区位让村民期待拆迁补偿,现有流转政策对“失宅”后社会保障的考量不足,也加重了他们的担忧。站在村民的院子里,听着他们质朴的话语,我意识到宅基地入市绝非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与乡土人情、未来保障紧密相连。
大部分靠近城市发展区域的村庄情况与之相似。村民们对宅基地流转普遍持谨慎态度,大量宅基地资源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和一位大爷交谈时,他无奈地说:“这地是咱最后的保障,万一城里待不下去,还能回来靠它生活 。”除了保障意识,对拆迁利益的期待也使得他们在面对流转时格外慎重。
但在调研中,我也看到了宅基地入市的积极探索。在东营垦利区茶坡村,已有宅基地入市的初步计划,这种案例让我看到了宅基地入市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的可能性。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宅基地入市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但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平衡好各方利益。要加强政策宣传,让农民深入了解政策内容与权益保障;完善配套措施,解决农民对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后顾之忧;因地制宜制定方案,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多样化的流转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宅基地这一“沉睡的资产”真正活起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让我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让我真切感受到乡村发展的脉搏。未来,我希望能持续关注并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农村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