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盛夏,我作为烟台大学“地蕴新生”社会实践队的一员,跟随队伍一起走进山东省莱阳市龙旺庄街道西陡山村、济南市刁镇街道张官村和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茶坡村,探寻宅基地入市改革的基层现状。这段旅程,不仅是对政策落地的考察,更是一场深入土地与人心的对话。
西陡山村人口大量流失,老龄化严重,闲置农房的增多与留守村民的减少在数量上形成鲜明对比。当看到调查问卷上超7成村民表示“不愿意”流转宅基地时,我读懂了那份对“祖产”的执念。63岁的张大爷指着自家房子说:“舍不得!”——简单的三个字,道尽了祖业传承的情感。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让村民更期待拆迁,而不倾向于宅基地入市;对“失宅”后保障的担忧,更让他们对流转望而却步。这里的每一份犹豫,都在提醒我:改革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情感账、民生账。
张官村的乡土黏性则给了我另一种震撼。这个几乎没有闲置宅基地的村庄,85%的村民搬进了新社区,却仍有两成村民愿在价格合适时流转。当村书记说出“希望政策支持盘活资源”时,我看到了集体与个人利益平衡的迫切性。队员们用“土话”拉家常的场景,让我明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藏在家长里短的沟通里。
茶坡村的80%闲置土地曾让我揪心,但土地确权后村民手中的不动产证,以及村庄内部出现的交易案例,又让我看到了希望。原来,当村民对产权有了定心丸,对未来有了安全感,改革便能迈出坚实的步伐。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宅基地入市改革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关乎千万农民的生计与情感。它像一场精细的手术,既要破除“祖产观念”的桎梏,又要守护村民的安全感;既要盘活闲置资源,又要留住乡村的根脉。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不仅要记录基层的声音,更要将这份洞察转化为推动改革的力量,让土地真正焕发新生,让惠民政策落地生根。
脚下沾着泥土,心中便沉淀真情。这段与土地、人心对话的旅程,将永远镌刻在我的青春记忆里,提醒我:任何改革,都要从土地里长出来,从人心间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