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纶三绝,织就千秋。"当获悉将赴中国柳疃丝绸博物馆与山东省博物馆开展专业实践时,内心既怀学术探究之热忱,又存文化传承之敬畏。作为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学子,此次实践恰为探寻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科学交融之良机。
在导师引领下,我们系统梳理文献资料:柳疃作为中国“丝绸之乡”,其独特的柞蚕丝工艺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材料的智慧运用;而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的鲁绣精品,则让我们对“衣被天下”的齐鲁纺织文化充满好奇。尤为难得的是,将得鲁绣(衣线绣)国家级传承人宋爱华老师亲授技艺,这促使我们精心设计调研方案,以期搭建传统工艺与现代学术对话的长效平台。
柳疃丝绸博物馆——匠心与自然的对话
踏入博物馆,百年木制缫丝机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在非遗传承人的演示中,我们惊叹于“络籆子”“牵机”“刷机”等古老工艺的环保性,这与我们专业研究的“环境学课题”课题不谋而合。当队长代表学院与馆方签署实践基地协议时,我深感这一纸合约的意义:它让非遗保护不再是静态的展示,而成为青年学子触摸工匠精神的桥梁。
山东省博物馆——鲁绣中的千年技艺
在鲁博的“织绣万象”展厅,我们有幸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衣线绣)代表性传承人宋爱华老师。她手持绣针,为我们现场演示了鲁绣最具代表性的“衣线绣”技法。“看,针脚要藏在纹样里,这样正反两面才能同样精美。”宋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展示她创作的《孔子像》鲁绣作品,细密的针脚让孔子的衣纹栩栩如生。
宋老师特别向我们介绍了鲁绣的环保特性:“老祖宗用的都是真丝线和植物染料,一件绣品能保存几百年不褪色。现在的化纤材料虽然便宜,但既不耐用也不环保。”我们尝试了基础的打籽绣针法,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这让我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更真切地体会。
传统工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创新的源泉。在柳疃,我们深度体验和学习了柞蚕成丝的过程;在鲁博,宋爱华老师关于天然鲁绣材料的讲解,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团队协作中的文化觉醒亦弥足珍贵:宋先生传授鲁绣要义时众人的凝神静气,学术讨论时的思想交锋,仪式筹备中的精益求精,皆使此次实践超越寻常调研,升华为一场文化寻根之旅。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宋爱华老师以针为笔书写的工匠精神,柳疃丝绸承载的生态智慧,皆昭示:文化传承需学术支撑,科技创新需人文滋养。身为新时代材料人,自当兼具守护者的执着与开拓者的勇气,在丝绸之路上续写文明对话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