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页实践资料整理完毕,那些在潍坊柳疃丝绸博物馆触摸过的蚕丝、在山东博物馆见过的鲁绣纹样,依然清晰如昨。这场以丝线为媒的社会实践,不仅让我们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肌理,更在筹备、实践与反思中,完成了一场关于传承与责任的深刻修行。
实践前的两周,会议室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我们对着地图标注潍坊与济南的路线,反复核对柳疃丝绸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又联系了非遗传承人的档期。为了让体验更有针对性,我们分工查阅了《天工开物》里的丝织记载,整理出鲁绣与苏绣的工艺对比表,甚至提前学习了缫丝、打络子的基础术语——这些细碎的准备,像蚕吐丝般慢慢织就了实践的轮廓,也让期待在心里悄悄发了芽。
走进柳疃丝绸博物馆的那天,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泛黄的老织机上。传承人刘元勋老师的手指抚过柞蚕丝时,像在触碰老友,他演示的缫丝过程远比课本描述更精妙。竹制的缫丝盆里,蚕茧在沸水中轻轻滚动,抽出的丝缕细如游丝,却能承受手指的轻拉。传承人孙玉莲老师为我们讲解博物馆里各类文物的历史。当我们亲手触摸蚕丝时,才懂“软玉温香”的真正含义。那些比头发丝还细的纤维,攥在手心是温的,松开后又能慢慢舒展。
离开时,展厅里的老织机还在做着匀速运动,木梭穿梭的声响里,仿佛能听见无数织工的呼吸。这些穿越时光的丝绸,哪是冰冷的文物?分明是一代代手艺人用温度与耐心,织就的活着的历史。
转站济南山东博物馆的鲁绣展区,传承人宋爱华老师为我们讲解鲁绣的历史,当讲到手推绣创始人王玉珍老师时,宋老师的声音温柔了许多。原本需要数周的绣品,用手推绣技法能缩短一半时间。但快不是目的,机器永远绣不出铁笔轻重变化里的灵气。
我们在光影流转间忽然明白,传承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像这样,在创新者的手里不断生长,让每一针都连着过去,通向未来。
那些触摸过的丝、见过的绣、听过的故事,已悄悄融入认知。这场实践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丝绸从蚕茧到织物的蜕变,更是一种态度——对待传统,要像绣娘穿针般严谨,像蚕吐丝般执着。或许我们成不了传承人,但当我们能看懂一件绣品里的匠心,能说出柞蚕与桑蚕的区别时,传承的火种,就已经在心里点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