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总书记实地考察黄河上中下游,部署治理保护与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伟大复兴。
为响应号召,7月11号,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云帆济水,黄河焕章黄河治理文化”实践队联系淄博黄河河务局,聚焦淄博黄河防汛抢险实训基地,以守护黄河安澜为指引,开展参观学习。高青县河务局总工孟局长带领队伍沉浸式体验传统治河技艺与科技赋能防汛的实践场景,观察无人机编队等科技应用,了解抢险队员实训流程,深入探究传统与现代融合筑牢安澜防线的运作逻辑,对黄河防汛抢险体系有了直观认知,后续将梳理学习所得,为助力黄河安澜贡献青春思考与建议。

观片知基:解码实训基地“全景图”
踏入淄博黄河防汛抢险实训基地,孟局长热情相迎实践队成员,引领众人开启一段特殊的“护河初体验”。随着讲解视频光影流转,实训基地全景图在眼前徐徐展开——防汛抢险训练的场景,似一部无声却震撼的“护河史诗”,把黄河安澜背后的坚守与力量,悄然注入成员们的认知,让初至此处的他们,瞬间触摸到这份守护事业的厚重温度。

实地探技:触摸防汛传承“活教材”
团队一行6人,在孟局长带领下深入一线,实地调研传统治河技艺与现代化科技手段融合应用的防汛实践。通过近距离观察无人机编队协同巡检、智能监测设备部署等创新场景,以及亲身体验抢险队员实训流程关键环节,对淄博黄河防汛抢险实训基地“传统智慧+硬核科技”共同铸就“安澜防线”的运作逻辑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学习,由此对黄河流域防汛抢险体系的构成、响应机制及效能形成了多维度、立体化的直观认知。此次调研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防汛工作的进步既离不开代代相传的治河智慧打底,更少不了现代科技的硬核赋能,二者的深度融合正是守护黄河安澜的关键密码,也为流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范本。

交流融智:搭建新老协同“立交桥”
实践队队员白绪锐带着对防汛工作的深入思考,主动向孟局长请教:“汛期来临之际,传统治河技艺与现代科技是如何相互配合、发挥合力的?”孟局长笑着回应:“就拿去年汛期来说,下游一处堤岸出现管涌苗头,先是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土壤含水率变化发出预警,但具体涌水点藏在芦苇丛里,无人机航拍也难精准定位。这时候,老河工们凭着‘脚探、耳听、手摸’的经验,沿着堤脚一步一步排查,不到半小时就找到直径不到20厘米的涌口——这就是传统经验对科技数据的补充。反过来,科技也在给传统技艺提效。过去靠人眼盯水位、凭经验估流速,误差大还滞后。现在雷达流速仪每5分钟更新一次数据,结合传统的‘水位涨落看

趋势’的判断方法,能提前4小时预判出可能发生漫滩的区域,让打桩固堤的队伍有更充足的时间备料。汛期里,老法子帮我们稳住阵脚,新技术帮我们精准施策,两者拧成一股绳,才能守得住这安澜。”这一问一答既展现了队员们对实践内容的积极探索,也让“传统智慧+科技赋能”的防汛逻辑更加清晰。
登楼瞰河:感悟母亲河“岁月章”
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还跟随黄河文化专家一同参观了淄博黄河楼展览博物馆。走进黄河楼,。实践队队员们俯身细看民国时期的抢险日志,上面“雨急则堤险”的手批墨迹未干,转身便在互动屏前操作起虚拟的现代堤坝监测系统。馆内每一件实物、每一组数据,都在串联起黄河治理的古今智慧。登上顶楼观景台,视野豁然开朗——脚下的黄河像条土黄色的绸带铺在平原上,远处堤坝顺着河道蜿蜒伸展,与展区里“黄河九曲”的古地图对应起来,历史里的河道故事突然有了实景参照,连风里都带着股厚重的味道。恰如这支实践队所践行的——从历史实证中找答案,在科技展示里探路径,让调研的脚步踩在看得见的脉络上。
赓续治河文脉,守护万里安澜。从千年前河工们夯土筑堤的夯歌,到今日智能监测设备的实时预警,以传统智慧为基,以科技赋能为笔,实践队沿着黄河两岸探寻治理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本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黄河治理从来不是单一的工程,而是一部人与自然对话、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厚重史诗。
吾辈青年当接过治河接力棒,既读懂“束水攻沙”里的古人智慧,也掌握科技防汛中的创新密钥,在守护黄河安澜的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唯有脚踏实地深耕治河实践,传承不息治河精神,方能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以青春之力护佑母亲河奔腾向前,书写新时代黄河治理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