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水网建设与流域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作为海河流域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不仅是防汛抗旱的“安全阀”,更是水利精神传承的“活教材”。2025年7月10日,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云帆济水,黄河焕章黄河治理文化”社会实践队走进这一枢纽,探寻其背后的治水智慧与时代价值。
实践中,团队深刻感受到枢纽的多重影响:作为漳卫南运河中下游的关键节点,它既承担着调节洪水、保障流域数千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又通过水资源合理调配,为沿线农业灌溉、工业生产提供支撑,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基石”。这种“兴利除害”的双重功能,恰是国家“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的生动实践。

图为区域实地平面图
谈及学习所得,枢纽的科技赋能与制度保障令人印象深刻。从实时监测的水文数据系统到智能调度的闸门控制系统,现代科技让防汛抗旱更精准高效;而一代代水利人坚守岗位、汛期24小时值守的责任担当,更诠释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爱岗敬业、敢为人先”的水利精神。这种“科技+人文”的治理模式,为新时代青年理解“大国重器”的内涵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为水文站红色展区介绍
接待过程中,枢纽管理单位以专业且务实的态度展开交流。通过实地参观枢纽工程、观看专题纪录片、与一线工程师座谈等形式,团队系统了解了工程建设历程、日常运维机制及防汛工作流程。管理方特别强调,防汛工作需“防患于未然”——每年汛前都会开展设备检修、预案演练、物资储备等工作,汛期则严格执行“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机制,确保洪水来时“拦得住、排得出”。这种“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严谨态度,彰显了水利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国家水安全战略到区域协调发展,四女寺水利枢纽的实践意义远超工程本身。它不仅是流域治理的“稳定器”,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通过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图为大坝上游生态实景
此次实践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水利事业是国之大事,关乎民生福祉与民族未来。正如四女寺枢纽静静守护江河安澜,新时代青年也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各自领域坚守岗位、奋勇争先,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这便是江河奔流中,写给青年的生动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