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名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公交站台尽头,手机里传来家长报平安的短信,我站在藤花峪村的老槐树下,望着天边渐沉的暮色,忽然意识到,这场为期十日的支教之旅,已在掌心的粉笔灰与孩子们的笑声中,刻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记。
初抵藤花峪时,村口的老藤花正开得热烈。第一书记王雪峰端来的那碗羊汤,暖意不仅驱散了旅途疲惫,更让我读懂了这片土地对教育的期盼。次日走进教室,看着孩子们眼中既好奇又羞涩的光,我暗下决心:要让这十日时光,成为他们成长里的一束光。
垃圾分类课堂上的一幕至今清晰。当我举起菜叶卡片问“这属于哪类垃圾”时,留守儿童李忠正怯生生地举起手,声音小得像蚊子哼。我鼓励他大声说,他涨红了脸重复“厨余垃圾”的瞬间,教室里响起的掌声,比任何奖杯都珍贵。后来在安全教育课上,这个曾连抽血都哭闹不止的孩子,竟主动帮同学讲解灭火器使用步骤——原来,教育的魔力,就藏在这些悄然改变的细节里。
在藤花峪村的课堂,我和孩子们一起整理捐赠图书。当他们踮着脚尖把《燃灯六记》摆上“藤屿书栖”书架时,指尖划过书脊的专注模样,让我明白“授人以渔”的真谛。记得有个女孩指着绘本里的烟台大学照片问:“老师,大学真的有这么多书吗?”我告诉她“只要一直读下去,你一定能走进更广阔的世界”,她用力点头的样子,让我突然懂得,支教不只是传递知识,更是播撒希望的种子。
结营演出那天,《紫藤花开》的旋律响起时,我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想起这些天的点滴:晨光里批改的作业、午后分西瓜时的欢闹、暮色中送他们回家的路……原来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孩子们用纯真教会我的,远比我给予他们的更多。当王书记把优秀志愿者证书递到我手上,当家长们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记得这些娃”,我终于理解,所谓“奉献”,其实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离开前夜,我在教室黑板上写下“天道酬勤”四个字。十日太短,短到来不及教完所有知识;十日又很长,长到足以让一颗种子在心田发芽。藤花峪的藤花会年年盛开,而这段经历教会我的——对教育的敬畏、对基层的热忱、对责任的担当,将永远生长在我的青春里,指引我继续走向需要光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