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黄河治理文化,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云帆济水,黄河焕章黄河治理文化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9日,前往山东省济南市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开展学习与调研。在这里,我们不仅看见一条河的奔流,更触摸到一个民族的精神脉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走过”,而在于以青春之眼观照时代命题,以青春之力回应历史之问。
一、当黄河遇上“智慧大脑”:天桥黄河河务局的科技治黄实践课
在济南天桥黄河河务局的调度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黄河济南段的实时画面、水位数据、气象预警正动态更新。屏幕一侧,监控系统传回的高清影像清晰显示着堤坝每一处细节,360度无死角的关注着泺口药山管理段的每一处堤坝;另一侧,数字模型模拟着不同洪水量级下的河道变化。
访谈中,河务局的职工给同学们讲起过去的治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防汛,全靠人拉肩扛,沙袋堆成墙,人就守在堤上,几天几夜不合眼。”而旁边的青年技术团队则展示着他们的创新成果:自主开发的防汛小程序,让沿线村民能实时接收预警;用AI技术优化的巡查路线,让效率提升了40%。
“老一辈治黄人用‘人在堤在’的勇气守护黄河,我们这代人要做的,是用科技让这份守护更精准、更高效。”青年工程师的话,让实践队的同学们陷入沉思。学环境工程的同学关注起传感器的精度提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如何让所学知识与黄河治理结合。

二、黄河治理的“岸边声音”: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访谈录
在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黄河治理的成效与期许,通过沿岸民众的视角清晰呈现。实践队开展实地访谈,从生态变迁、防洪安全、生计影响、未来展望及日常改变等维度,梳理出黄河治理在民生层面的深刻印记与发展诉求。
访谈中,民众普遍感知到黄河周边生态的积极转变。水质改善、植被繁茂、野生动物回归,成为共识性描述。这一变化,与清淤疏浚、生态修复工程及保护区域划定等治理举措直接关联。生态修复不仅重塑黄河自然风貌,更让黄河重新成为生物栖息的“乐园”,彰显出治理对生态本底的守护与重塑。
如今,堤坝加固、水库科学调度等防洪措施,显著提升民众安全感。从“汛期惶恐”到“安心经营”,防洪工程体系的完善,为沿岸生产生活托底,印证了治理在保障黄河安澜、守护民生福祉上的关键作用。
对于黄河治理的未来,民众期待聚焦生态保护、产业协同与民生保障。既希望持续深化生态修复,打造更优黄河生态景观;又盼治理兼顾农业根基,稳固土地生产效能;更渴望借旅游发展东风,共享生态红利。这份期许,勾勒出黄河治理需平衡“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发展方向。
三、黄河岸边,跨越时空的关怀与指引
1952年10月29日,毛主席来到济南泺口黄河铁桥,实地视察黄河。毛主席深知黄河治理对于国家稳定、人民幸福的重大意义,他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这一号召,如同一盏明灯,为黄河治理指明了方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治黄人不懈奋斗,开启了黄河治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治理的新篇章。此后,无数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堤坝加固、河道疏浚、水土保持等工作稳步推进,黄河水患得到了有效遏制,沿岸人民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
时光流转,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书记多次深入黄河沿线其他地区考察调研,擘画黄河保护与发展的宏伟蓝图。“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饱含着对黄河的深情与对人民的厚爱。在总书记的推动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涵盖了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从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跨越时空的关怀,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为民情怀与责任担当。黄河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继续滋养着中华民族,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奔腾前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铭记这份关怀与指引,为黄河的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