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环材学院】AR 技术赋能下的传统艺术新表达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6

近日,为深入挖掘潍坊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扑灰年画的传承脉络与创新路径,积极响应《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号召,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灰韵新生,数字焕新”实践队奔赴潍坊,开展以“探索扑灰年画非遗,解码传统艺术基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开启一场与古老技艺对话、探寻非遗生命力的文化之旅。

走进传承工作室,深耕年画技艺

实践活动伊始,团队首先来到了王树花工作室。王树花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年画创作 40 余年,其作品《连年有余》曾获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刚踏入工作室,墙上那一幅幅色彩明快、寓意吉祥的扑灰年画便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王树花老师向成员们娓娓道来扑灰年画的发展脉络,从明清时期的兴盛到近代的传承困境,再到如今的保护现状,让大家对这门传统艺术有了宏观的认识。

在技艺学习环节,王树花老师重点展示了扑灰年画的勾线技巧。她手持毛笔,手腕灵活转动,线条流畅自然地在纸上延展,转眼间,一个生动的人物轮廓便跃然纸上。团队成员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毛笔模仿练习。但看似简单的勾线操作起来却极具难度,有的成员线条粗细不均,有的线条歪歪扭扭。王大师耐心地逐个指导,纠正大家的握笔姿势和运笔力度,经过反复练习,成员们的勾线水平逐渐提升。

随后,团队前往吕延祥工作室。吕延祥老师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专注扑灰年画题材创新,代表作《民俗风情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吕延祥老师的工作室充满了古朴气息,各种制作工具整齐摆放,空气中弥漫着颜料的独特气味。吕老师专注于扑灰年画的题材创新,他向成员们介绍了不同题材年画的创作思路,如历史故事类年画如何还原历史场景,民俗风情类年画如何体现地方特色等。在动手实践中,成员们尝试了扑灰工序,先用柳枝炭条起稿,再用宣纸扑印,这一过程要求动作轻柔且均匀,否则极易破坏图案。在吕老师的示范和指点下,成员们逐渐掌握了扑灰的诀窍。

AR 技术巧融合,让年画 “活” 起来

AR 技术融入扑灰年画是此次活动的核心亮点。团队在深入学习年画制作技艺、充分理解作品文化内涵后,便着手开展 AR 动态视频的制作工作。前期,成员们对在两个工作室收集到的经典年画作品进行细致拍摄和图像采集,确保每一幅作品的细节都能清晰呈现。在 AR 动态视频生成过程中,团队面临着不少挑战。如何让动态效果与年画的静态画面自然融合,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团队成员反复研究年画中的人物姿态、动物形态和场景布局,为每一个元素设计合理的动态轨迹。经过不懈努力,团队成功制作出一系列 AR 动态扑灰年画,不仅保留了扑灰年画的传统魅力,更通过 AR 技术赋予了它互动性和趣味性。

多形式宣传推广,传递年画魅力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 AR 技术赋能下的扑灰年画,团队在王树花工作室和吕延祥工作室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工作室显眼位置,团队设置了宣传展台,摆放了精心制作的海报和宣传手册,海报上详细介绍了扑灰年画的历史、技艺以及 AR 动态效果的体验方法。

团队成员化身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和当地居民热情介绍活动内容。他们一边展示静态的扑灰年画作品,一边引导大家扫码体验 AR 动态效果,亲身感受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此外,团队精准布局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主流社交平台,同步开通官方账号并深耕内容创作。针对不同平台的用户属性定制传播内容:微信公众号聚焦深度解读,持续推送年画背后的民俗故事、非遗传承历程及制作技艺详解,让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抖音平台以生动有趣的短视频为载体,直观展示 AR 动态年画的互动场景,通过 “扫描激活动态效果” 的演示片段,激发用户好奇心;小红书则凭借图文并茂的优势,分享年画的收藏知识、家居装饰搭配案例,让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实践收获与感悟,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们收获颇丰。在技艺学习中,大家深刻体会到扑灰年画制作的艰辛与不易,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也让大家更加敬佩传承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 AR 技术融合过程中,成员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更深刻认识到科技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团队成员们表示,此次实践活动让他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无限可能。未来,他们将继续探索 AR 技术与扑灰年画更深层次的融合方式,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