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环材学院 张艺】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6

《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提到:加大黄河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力度。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性政策,学习和传承黄河流域非遗文化,我在暑期加入了“触摸传统,延续文脉”黄河文化调研实践队,并跟随实践队前往潍坊昌邑和济南探寻丝绸和鲁绣之韵。

柳疃丝绸: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

“丝绸柔软似流云,轻盈飘逸舞人间”。丝绸作为丝绸之路四宝之一,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搭建起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跟随实践队,我来到了此次实践活动的第一站“丝绸之乡”潍坊昌邑。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制作的时代,昌邑区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仍坚持传统的柳疃丝绸技艺。为了进一步了解黄河流域非遗瑰宝柳疃丝绸,团队成员集合后统一前往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进行调研。

当踏进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木制织布机工作的声音萦绕耳畔,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户户有织机,村村有半屋”的年代。在非遗传承人孙玉莲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序厅、丝绸之源、丝绸之梦、丝绸之艺、丝绸之乡、丝绸之路、丝绸之光七大展区,全面探索了柳疃丝绸的起源、海上丝绸贸易、柳疃丝绸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和“华侨之乡”的历史人文。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在丝绸之艺展区中目睹柳疃丝绸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元勋师傅进行缫丝的工艺流程。看似简单的流程实则每一步都需心手合一。力道稍偏,丝即断;心神稍散,绪即乱。为了进一步领略深藏丝绸技艺背后的古人智慧与审美,团队成员在传承人孙玉莲的协助下,轮流上机体验织布环节。“梭过如流星,力透需均匀;脚踩踏板须同步,手拉缯框要稳平。”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眼、手、脚、心的高度协调,稍有差错,便会出现“跳花”“断纬”。

在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中,团队成员发现柳疃丝绸技艺面临着传承问题: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制作周期长、受众群体局限、年轻人了解程度低且宣传力度小。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团队成员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制作有关柳疃丝绸的纪录片和策划文创,力求打破圈层,吸引年轻群体,为柳疃丝绸文化注入新活力。

济南鲁绣:针尖上的千年艺术。

“丝线轻绕,针尖起舞,一花一鸟,皆是情深。”与柳疃丝绸的粗犷坚实不同,济南鲁绣展现的是另一种极致精细的艺术之美。为了探寻鲁绣文化的历史脉络,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工艺价值,我跟随实践队来到了济南历下区山东博物馆的鲁绣非遗文化体验馆,展开我的鲁绣学习之旅。

走进体验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鲁绣作品,针脚细腻,色彩斑斓。在鲁绣(衣线绣)代表性传承人宋爱华老师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了解到鲁绣是主要流行于中国山东省的传统刺绣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因山东省简称“鲁”,故名鲁绣。在与传承人宋爱华老师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鲁绣的现状也令人忧心,面临着传承人的短缺、机器刺绣大规模的生产使手工鲁绣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播不足等问题。

为了扩大鲁绣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鲁绣。团队成员结合当今时代潮流和鲁绣的特点,策划了与鲁绣相关的文创产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民族认同感,从而在社会上营造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不仅是政府和专家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一件柳疃丝绸制品,每一幅鲁绣作品的背后,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正如一位传承人所说:“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传递火焰。”所以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担负起守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让柳疃丝绸、济南鲁绣等黄河流域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