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河的汛期预警信号在调度室的屏幕上闪烁,当防汛沙袋在仓库里码成整齐的方阵,当河务局的工程师指着堤坝图纸讲解“地上悬河”的治理智慧——在济南天桥黄河河务局,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云帆济水,黄河焕章黄河治理文化暑期社会实践队”,上了一堂关于“守护”与“传承”的生动课程。

“济南段黄河是典型的‘地上悬河’,河床比市区地面高出数米,防洪压力可想而知。”在河务局的会议室里,从事治黄工作多年的职员摊开《天桥区黄河防洪工程图》,红笔圈出的堤坝节点像一个个警惕的哨兵。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是一代代治黄人用经验与科学写下的“守护密码”。
队员们跟着工程师登上黄河堤防,脚下的堤坝看似普通,却藏着“深基坑+防渗墙”的复杂结构。“这层混凝土防渗墙能有效防止河水渗透,保护堤岸安全。”工程师敲击着堤面的监测桩,桩体里嵌入的传感器正实时传输数据到河务局的智慧平台。在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滚动显示着水位、流速、天气等数据,与无人机巡河画面同步更新——传统治黄经验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队员们惊叹:原来“驯服”黄河,靠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不断迭代的智慧。
访谈中,最打动队员们的是河务局工作人员口中的“黄河故事”。王姐是防汛物资管理员,她指着仓库里的应急照明设备说:“去年汛期,我们连续三天守在这里,随时准备应对险情。听到黄河安澜的消息,比啥都踏实。”简单的话语里,是治黄人“汛期无眠”的日常。

这次实践,实践队员们不仅学到了治黄知识,更读懂了“黄河精神”的分量——它是图纸上的严谨,是故事里的坚守,更是一代代人接力传递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