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灰年画是潍坊独有的民间年画品种,因以柳枝炭条起稿后用宣纸扑印得名,距今已有 500 余年历史,以“”一扑二画三印四描五涂”的独特工序被誉为“中国年画之祖”,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7月8日上午,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扑灰年画的独特魅力,实践队来到著名传承人王树花老师的工作室,通过观摩学习、亲身体验,感受这项有着600余年历史的传统技艺的精髓。

初识扑灰年画:古法技艺的传承
活动伊始,团队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王树花老师的工作室。从事年画创作 40 余年的王树花老师,其代表作《连年有余》曾斩获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在工作室里,王老师向队员系统介绍了扑灰年画的起源与独特魅力:作为中国独有的年画种类,高密扑灰年画以 “扑灰起稿” 为核心工艺,即先用柳枝炭条勾画轮廓,再通过扑抹纸张转移线稿,最后施以彩绘完成作品。每一幅作品都需经过起稿、扑灰、敷彩、描金等 20 多道工序。王老师的讲解让大家对这门传统技艺有了初步认知。

沉浸式体验:从炭条到色彩
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员们开启了沉浸式的技艺体验。大家手持柳枝炭条在宣纸上尝试勾勒传统图案,王老师则在旁反复强调 “线条要流畅,力度需均匀”,并不时手把手示范扑灰技巧。当学员们轻轻拍打线稿,看着图案完整 “扑” 印到另一张纸上时,纷纷为古法技艺的巧妙惊叹不已。进入敷彩环节后,大家用矿物颜料为年画上色,亲身实践 “粉脸”“勾金” 等特色技法,在调色与晕染中真切感受着传统色彩的鲜活韵味与厚重底蕴。

对话传承人:坚守与创新
王树花老师分享了她40余年坚守扑灰年画的故事。为让古老的扑灰年画在当代焕发新活力,王树花老师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她始终恪守 “扑灰起稿”“粉脸勾金” 等核心技法,珍视 “门神护宅”“连年有余” 等经典题材承载的文化内涵,同时大胆尝试将现代生活场景、时尚审美元素融入创作,让传统年画更贴合当下大众的生活节奏与审美需求。不仅如此,她坚持多年开设公益传承课堂,定期面向社会招募学员,手把手传授从起稿到敷彩的全套制作技艺,用实际行动为这门手艺培养新生力量,拓宽传承渠道,让技艺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成果与展望:让非遗走进生活
活动接近尾声时,一场小型作品展示环节温馨上演。学员们小心翼翼地展开自己亲手制作的 “吉祥童子” 年画作品,虽然笔触略显稚嫩,线条不够流畅,色彩晕染也带着初学者的生涩,但每一笔勾勒、每一处敷彩都凝聚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学习热情。看着这些充满诚意的作品,王树花老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鼓励大家道:“非遗传承不在一朝一夕,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希望大家通过这次体验真正爱上这门手艺,把它带回家、用起来 —— 只有让传统技艺融入生活,被大家用起来,才能真正‘活’下来,代代相传。” 简单有力的话语,道出了非遗传承的核心要义,也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参与者近距离领略了扑灰年画 “扑灰起稿”“粉脸勾金” 的技艺之美,更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度对话、亲手实践的沉浸式体验,让大家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与不易,以及传统技艺在当代传承的紧迫性。从王树花老师四十余年的执着坚守,到 AR 技术为年画注入的动态活力,再到多平台宣传让传统艺术走进大众视野,一系列探索都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未来,期待有更多人加入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行列,让传统技艺在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中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让 “高密绝活” 扑灰年画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持续绽放独特光彩,让千年文脉在创新传承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