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号召,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触摸传统,延续文脉”黄河文化调研实践队聚焦黄河流域非遗瑰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邑柳疃丝绸,于7月15日至17日赴山东潍坊昌邑市柳疃镇开展调研实践,并签约建立实践基地,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焕新。

签约仪式背后,是柳疃丝绸历经千年的辉煌与现实的艰难突围。在博物馆陈列的商业鼎盛时期老物件前,非遗传承人孙玉莲向队员们展开一幅沧桑画卷:柳疃丝绸曾随闯荡世界的乡亲远走海外,成为联系侨胞的丝路乡情;而今,孙玉莲直言不讳地道出忧虑——“近几年柳疃镇丝绸产业由原来的五家缩减到不到两家。”传统丝绸虽以“经穿耐用、透气保暖”著称,但其款式和设计难以满足现代快时尚和多元化审美需求,导致在服装市场竞争力减弱,目前主要集中于家纺领域。

在博物馆的时光里,队员们指尖穿梭于丝线之间,亲历了从缫丝、理绪到织绸、染色的繁复工艺。经纬交织间,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心静、手稳、眼明,织机旁默默耕耘的身影,是黄河儿女智慧与匠心的无言见证。

实践队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积极寻求破局之道。他们首先通过线上问卷收集反馈,发现公众对山东传统丝绸认知度偏低,但对其文化内涵和独特质感兴趣浓厚。基于此,队员们与传承人深入讨论,初步提出将经典柳疃绸纹样融入现代饰品、文具等文创产品的设计构想,并计划拍摄一部记录老匠人技艺与坚守的微纪录片,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这些青年视角的创新方案,为古老的柳疃绸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
一纸签约,成为学子守护文脉的郑重承诺。未来,实践队将以博物馆为起点,助力黄河桑蚕在新时代吐露新丝,让千年丝绸的悠长文脉,在青春之手的牵引下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