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关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传播技术相结合”的要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烟台大学“灰韵新生·数字焕新”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暑期奔赴“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东高密,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扑灰年画及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树花老师,探索数字化助力非遗传承与传播的创新实践。

匠心传承:亲历画堂,感悟千年技艺真谛
实践首日,队员们走进姜庄镇老街的“王树花扑灰年画店”,亲身感受这门源自明代的古老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氏家族第十九代传人王树花老师,以其四十余载的坚守,生动诠释着“扑灰为底、重彩敷色”的独特技艺。在王树花老师的悉心讲解和示范下,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特制柳枝炭条的圆润勾勒,亲身体验了“扑灰”技艺的神奇——稿纸覆盖新宣纸,轻扫炭粉,精准按压,图案便如蒙时光薄纱般朦胧显现。王树花老师强调:“老手艺的核心不能变,这是我们的根”,她执着守护着二十余道严谨工序(如“涮脸”、“赋彩”)和天然矿物颜料的应用智慧。队员们尝试勾勒,手腕的颤抖与炭条摩擦宣纸的沙沙声,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反复扑拓十余遍”的匠心之艰,理解了扑灰年画作为活态民俗文化载体的厚重价值。

数字焕活:AR赋能,让静态年画跃然指尖
汲取画堂的灵感与责任感,“灰韵新生·数字焕新”实践队核心任务是用现代科技为古艺注入新活力。队员们创新性地开发了AR互动卡片。精选王树花老师的经典作品《丰收图》等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处理。当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卡片时,静态的年画瞬间在屏幕上焕发生机: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传统农耕图景栩栩如生。这种虚实交融、生动直观的呈现方式,将扑灰年画的动态美感与生活情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王树花老师对此高度评价:“这让古老的技艺真正‘活’了起来,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AR技术成功架起了连接古老技艺与现代感知的桥梁。

多元传播,点燃公众参与热情
实践队精心构建了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立体传播网络,推动扑灰年画魅力“破圈”。线下体验,沉浸鲜活: 在高密老街市集设立互动展台,展示王树花老师的原作及队员临摹作品,图文并茂解析技艺奥秘。现场亮点纷呈——邀请市民亲手体验简易扑灰拓印,感受古法复刻;引导路人扫描AR卡片,亲眼见证静态年画跃动变身,非遗魅力在指尖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动体验,单日吸引300余名市民热情参与。线上矩阵,声浪迭起: 同步打造新媒体宣传矩阵,实现广泛辐射。抖音平台发布“扑灰三步法”等直观科普短视频,三天内播放量突破8000次,高效传递核心技艺;小红书阵地推出“年画里的高密”连载12篇,真实记录求艺点滴,学员习作与王树花老师原作的大胆对比引发网友对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热议,收获200+收藏;团队公众号推送深度文章,详尽梳理年画历史脉络与技艺精髓,讲述王树花老师的坚守故事,并附赠队员拓印的精美图案供读者下载设为手机壁纸,让非遗之美悄然融入日常生活。线上线下联动反响热烈,网友纷纷留言:“原来年画还能这么玩!”“被深深种草,真想去高密亲身体验!”

数字时代的传承答卷:匠心为根,科技为翼,青春为桥
烟台大学“灰韵新生·数字焕新”实践队的高密之行,是青春力量与千年技艺的深度对话。从国家级传承人王树花老师“只要有人学,我就教”的朴素坚守,到实践队员运用AR技术、构建全媒体矩阵让扑灰年画“动”起来、“活”出去的创新实践,共同探索出一条非遗传承新路径:以匠心守护为根本,以数字技术为翅膀,以青春传播为纽带。当老人对着AR动态年画陷入回忆,孩童好奇触摸矿物颜料,年轻人争相扫描分享,扑灰年画便从书本记载真正融入了当代生活的脉搏。这生动证明,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与青年力量的拥抱下,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能薪火永续,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璀璨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