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环材学院】黄河遇上“智慧大脑”:天桥黄河河务局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6

黄河遇上“智慧大脑”:天桥黄河河务局的科技治黄实践课。在济南天桥黄河河务局的调度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黄河济南段的实时画面、水位数据、气象预警正动态更新。屏幕一侧,无人机巡河传回的高清影像清晰显示着堤坝每一处细节;另一侧,数字模型模拟着不同洪水量级下的河道变化——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云帆济水,黄河焕章黄河治理文化暑期社会实践队”亲眼所见的“数字黄河”防汛系统,是科技为千年黄河装上的“智慧大脑”。

“以前巡河靠脚力,一天走不完一段堤;现在靠算力,鼠标一点就知河道事。”河务局的职员指着屏幕上的“数字孪生黄河”模型,给实践队员演示了一场“虚拟防汛演练”。他输入一组假设的降雨数据,系统瞬间生成洪水演进路线,标注出需要重点防护的堤坝薄弱段,甚至能计算出最优的物资调配方案。

实践队员跟着技术人员学习操作这套系统,指尖划过触摸屏,黄河济南段的堤防、险工、控导工程便立体呈现。“你们看这个红色预警点,”工程师放大画面,“这里是历史上的险工段,系统通过历年数据比对,会自动提示巡查频次。”在数据中心,一排排服务器24小时运转,存储着近30年的水文数据、工程档案,它们像黄河的“健康档案”,为每一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让实践队员明白:科技治黄,首先是让黄河“会说话”,用数据代替经验,让防汛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

“嗡嗡——”随着一阵轻微的声响,河务局的无人机从堤坝起飞,镜头实时传回河面与堤岸的画面。操作无人机的小张师傅告诉我们,过去人工巡河,一人一天最多巡查5公里,遇到芦苇荡、深水区还会有盲区;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覆盖20公里,高清摄像头能识别出直径5厘米以上的垃圾,热成像功能还能发现堤坝的异常渗漏点。

实践中,实践队员尝试操控无人机沿着堤岸飞行,通过地面站屏幕看到:河水的流速、堤坝的裂缝、岸边的植被生长情况,都被清晰记录。小张师傅调出前一天的巡河报告,上面不仅有照片,还有AI自动生成的问题分析:“你看这里,系统识别出一处堤岸有小型塌陷,我们当天就组织了修复,这在以前可能要等下次巡河才会发现。”从“用脚丈量”到“用科技延伸视线”,科技让黄河守护的触角,伸到了人力难以抵达的角落。

在与河务局青年技术团队交流时,他们分享了一个故事:去年汛期,系统预警某段河道可能出现漫滩,他们结合数字模型和现场巡查,提前6小时完成了群众转移。“老一辈治黄人靠的是‘人在堤在’的勇气,我们这代人,要在勇气之外,加上‘科技赋能’的底气。”这句话让我们深受触动。

离开河务局时,夕阳透过窗户,在“数字黄河”系统的屏幕上投下光晕。这次实践让实践队员看到:黄河的奔涌里,不仅有泥沙与浪花,更有数据与代码的流动;治黄的故事中,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更有科技的锋芒。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实践队员认为:或许终将在各自的领域,为这条母亲河的“智慧升级”,添上属于青春的一笔创新注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