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发展工作。2025年7月9日,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灰韵新生,数字焕新”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走进山东省高密市,深入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扑灰年画的传承人吕延祥工作室。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观摩、技法学习与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旨在深入感受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为扑灰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同时也以实际行动践行高校学子对非遗保护政策的积极响应,让古老的扑灰年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工作室:揭开扑灰年画的“神秘面纱”

吕延祥老师深耕扑灰年画领域数十载,是高密扑灰年画传承谱系中关键一环,凭借精湛技艺与对非遗的执着热爱,成为守护这项古老艺术的中坚力量。实践队成员踏入工作室,浓厚的艺术氛围扑面而来。吕老师先是向队员们讲述扑灰年画的历史脉络,从明代起源的乡土创作,到成为百姓祈福纳祥的艺术载体,再到如今跻身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使命。随后,他以传统题材《连年有余》为例,现场演示扑灰年画 “扑灰起稿、手绘敷色” 的独特工序:先用柳枝烧灰,调胶成墨,在宣纸扑印出淡墨线条轮廓,再以矿物、植物颜料精心渲染,寥寥数笔,活灵活现的锦鲤与饱满莲蓬便跃然纸上,让队员们直观领略 “中国一绝” 的技艺精髓。

匠心演示:从理论到实践的震撼
在讲解中,吕老师重点演示了核心技法“扑灰”——将柳炭条勾勒的底稿铺于宣纸上,用手按压使线条痕迹“复印”到新纸。演示结束后,吕老师指导队员们分组实践。他强调扑灰环节 “轻扑匀落,忌重墨脏纸”,手绘时 “颜料调和要循古法,色彩层次需显韵律” 。队员们围站案前,尝试扑灰起稿时,有的因力度不均线条紊乱,有的因颜料配比不当色彩失和,吕老师一一俯身纠正,手把手传授技巧。在老师耐心指导下,原本生涩的操作逐渐流畅,队员们手中的宣纸,也慢慢浮现出质朴却鲜活的年画雏形,让大家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的严谨与精妙。

创作间隙,实践队与吕老师围坐交流。队员们好奇询问 “非遗如何适配现代审美”,吕老师坦言已尝试将动漫形象、城市风景融入创作,让古老技法碰撞新题材;谈及传承困境,他提到年轻学徒 “耐不住性子、难沉心钻研”,但也欣慰于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看到扑灰年画。

实践体悟:触摸传统,更觉使命在肩
此次高密扑灰年画探访之行,让烟大学子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厚度。从吕延祥老师坚守的匠心,到 “扑灰为底,手绘传神” 的独特技艺,再到传统与创新交融的思考,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不仅是历史馈赠的艺术瑰宝,更是需要当代人接力守护、创新赋能的文化根脉。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关注扑灰年画传承,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 “活” 在当下、“火” 向未来,让古老灰韵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