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深入挖掘潍坊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扑灰年画的传承脉络与创新路径,积极响应《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号召,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灰韵新生,数字焕新”实践队奔赴潍坊,开展以“探索扑灰年画非遗,解码传统艺术基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开启一场与古老技艺对话、探寻非遗生命力的文化之旅。
工坊溯源:触摸扑灰年画的技艺密码
实践伊始,团队首先来到王树花工作室。作为“南派”传承人的代表,王树花的作品以色彩明快、生活气息浓郁著称,《姑嫂闲话》、《春牛图》等题材里,田间劳作的农人、庭院闲谈的妇人,每一个神态都鲜活如在眼前。工作室的桌案上,一排排瓷碗里盛着红、黄、绿等各色颜料,王树花介绍道:“这些都是草木矿物做的‘活色’,‘槐黄’取自槐花,‘赭石’来自山石,调的时候得加胶矾水,这样画在纸上才不褪色、不晕染。”她特意展示了一幅正在创作的《二十四节气》长卷,画面中每个节气的农事活动、民俗细节都经过反复考证,“年画不只是画,更是老百姓过日子的‘百科全书’。”在动手环节,团队尝试在扑灰后的画稿上进行“抹画”工序,用毛笔蘸取淡墨晕染衣纹,却总因手腕僵硬导致墨色不均。王树花笑着示范:“得像揉面团似的,让墨色自然‘流’开,不是硬邦邦地‘画’上去。”简单一句话,道尽了传统技艺中“天人合一”的哲学。


随后,团队探访了吕延祥工作室。作为扑灰年画“北派”传承的代表,吕延祥的工作室弥漫着独特的文化气息—炭粉的质朴、墨汁的醇厚与矿物颜料的清冽交织,勾勒出这项技艺最本真的轮廓。吕延祥老师向团队细致讲解了扑灰年画“一扑二抹三画四描五拉”的核心工序,尤其对“扑灰”这一标志性步骤做了重点演示:用特制炭条在画纸上勾勒轮廓后,将纸翻转,以指尖轻扑纸面,炭粉便在下方的宣纸上拓印出对称的初稿。“这一步得练‘手感’,轻了没痕迹,重了易破损,老一辈人练个三五年才能出师。”吕延祥老师边说边手把手指导团队成员体验,团队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技艺背后“功夫在诗外”的沉淀。
科技赋能:让静态年画“动”起来
深入掌握扑灰年画的技艺特点与视觉元素后,团队开启了“AR+非遗”的创新实践。核心目标是让静态的年画“活”起来——通过数字技术赋予画面动态效果,再借助二维码实现“扫码即观”的互动体验。
团队首先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吕延祥作品中刚劲的线条、王树花作品中明快的色彩,以及年画中常见的锦鲤、桃花、祥云等吉祥符号,逐一提取为数字图层。技术组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模拟扑灰年画特有的笔触质感,确保AR生成的动态效果既能突破静态限制,又不失传统韵味。比如为《连年有余》设计动态时,团队让锦鲤的尾巴随“水流”轻轻摆动,鱼鳞的反光随动作渐变,而鱼身的线条始终保留炭笔勾勒的颗粒感;处理《门神》时,则让门神的铠甲在呼吸间微微起伏,手中的兵器偶尔闪过一道寒光,既增强了画面张力,又不破坏传统门神“威严护宅”的核心意象。
最关键的“扫码互动”环节,团队将生成的动态视频上传至云端,为每幅静态年画匹配专属二维码,印刷在画框边缘。当手机扫码的瞬间,原本静止的画面立刻“苏醒”:《姑嫂闲话》里的嫂子缓缓转头,仿佛正与小姑说着贴心话;《春牛图》中的耕牛抬蹄迈步,身后的农人顺势挥动鞭子;背景里的桃花簌簌飘落,花瓣触地时还会泛起一圈淡淡的光晕。

宣传推广:让非遗走进更多人视野
为了让这项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成果被更多人知晓,团队在两个工作室设置了临时展示区。展示区里,静态年画与扫码后的动态效果形成鲜明对比,吸引了不少村民、游客驻足。团队成员主动上前讲解:“您看这幅《渔樵耕读》,扫码后樵夫会扛起柴火往前走,渔夫的鱼竿还会动呢,这都是按老辈人描述的生活场景设计的。”一位带着孩子来参观的村民扫码后惊喜不已:“原来年画还能这么玩!孩子刚才一直问这画里的故事,我正好趁机给他讲讲老辈人的讲究。”团队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宣传册,详细介绍扑灰年画的历史、两位传承人的故事以及AR技术的应用思路,不少人在了解后表示“想试着学一学”,更有游客当场购买了带有二维码的年画衍生品。

实践感悟:传统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守旧”,而是在理解传统内核的基础上,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方式。扑灰年画的魅力,既在于炭粉拓印的质朴、矿物颜料的天然,也在于其承载的民俗文化与生活智慧;而AR技术的价值,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用更贴近当代人的方式,让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活”起来、“火”起来。当扫码后动态的年画在手机屏幕上流转,当村民们因新技术而重新关注老手艺,团队真切感受到: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伙伴”。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学习,更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让非遗在坚守本真的同时拥抱时代,才能让千年文脉在新的土壤里持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