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在平原县看水村的村落中,一栋栋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老瓦房正悄然蜕变。连日来,一支由烟台大学物电学院大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服务队,头顶烈日、挥洒汗水,活跃在房前屋后、屋顶檐下,参与到当地传统民居的修缮与保护工作中。他们的辛勤付出,不仅让斑驳的老屋焕发新的生机,更为古老的村落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大学生的乡土情怀与责任担当。

本次实践地点位于看水村。在这里,实践队员们褪去“书生气”,换上工作服,拜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为师,从最基础的工序做起:清理檐沟积淤、传递搬运瓦片、筛选替换破损旧瓦、学习用传统黄泥草筋混合物修补墙面裂缝……炎炎夏日,屋顶温度常高达40℃以上,汗水浸透了队员们的衣背,双手也因频繁接触砖瓦泥灰而变得粗糙。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的翟春硕同学在完成一次屋檐清扫后感慨:“站在屋顶看整个村落,更能理解‘家园’二字的分量。每一片瓦安放到位,雨水才能顺流而下,守护这份‘遮风挡雨’的责任,就是我们实践的意义。”
实践队共协助完成瓦房的重点修缮或部分加固工作,显著提升了房屋的防水防漏性能和居住安全性。
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和吃苦耐劳品质得到极大锻炼。队员表示:“这次实践颠覆了我对‘劳动’的认知,它教会了我专注、责任与坚韧。”
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与推广,通过队员们的实地参与和新媒体记录,让更多人关注到乡村古建保护的价值。
直接服务村民,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对古建修缮的影响,为当地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方案”。
夕阳西下,修缮一新的老屋青瓦泛着温润的光泽。实践队员们收拾工具,准备返校。这片挥洒过汗水的土地,这些曾俯身拾起碎片的身影,都已被铭刻在青春的履历和古老村落的记忆里。这不仅是一次实践的结束,更是大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洪流的新起点。正如一位队员在告别前所言:“我们修补了瓦房的漏雨,而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则给我们补上了一堂关于责任、坚守与传承的人生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