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特制竹签笔,蘸上柳枝烧就的细腻炭灰,在熟宣纸上行云流水般“抹”出古朴灵动的线条——在山东高密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吕延祥老师的工作室里,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灰韵新生·数字焕新”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屏息凝神,被这项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一抹灰”绝技深深震撼。近日,这群心怀热忱的大学生深入高密,开展了一场以“科技赋能非遗新生”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目标直指用前沿的增强现实(AR)技术,让沉睡的高密扑灰年画在现代语境下“活”起来、“动”起来。

被誉为“中国一绝”的高密扑灰年画,以其独特的炭灰起稿技法、丰富的民俗题材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闻名于世。然而,技艺的繁复精深、传承的周期漫长以及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使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烟台大学环材学院的学子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痛点,他们此行的核心任务,就是向吕延祥老师深入学习年画技艺的精髓,并探索利用自身专业与数字技术为非遗保护传承开辟新路径。
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是观摩者,更成为体验者。在“吕延祥”老师手把手的悉心指导下,他们亲身尝试了从“抹灰”起稿到细致彩绘的关键工序。看似简单的炭灰勾线,实则对力度、角度和经验有着极致要求;每一幅色彩明丽的年画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与美好寓意。“亲手体验后,才真正感受到这项技艺的分量和传承的紧迫性,”队员王同学感慨道,“这也更坚定了我们运用所学,为它注入时代活力的决心。”

“灰韵新生·数字焕新”实践团的创新构想,是将增强现实(AR)技术深度融入扑灰年画的展示与传播。依托环境与材料工程的专业背景,在学院教师的远程支持下,团队成员系统采集了“吕延祥”老师代表作品的精确线条数据、传统矿物颜料色彩信息,并详尽记录了画作背后的民俗故事与吉祥象征。团队计划构建高精度数字年画模型,开发配套的AR应用。未来,公众通过手机扫描实体年画或特定图片,即可触发动态演示:绘制技艺的步骤分解、画中人物故事的讲解、图案象征的趣味解读等,这种沉浸式、互动化的体验,有效地拉近古老艺术与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距离。
“看到大学生们不仅对老手艺充满热情,还能想到用高科技来推广,我打心底里高兴!”吕延祥老师对实践团的计划给予了高度肯定和殷切期望,“非遗的根在传统,但未来在年轻人。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方式来讲好年画故事,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这才是真正的传承之道。”
从古老的炭灰线条到生动的虚拟成像,烟台大学的学子们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解析传统技艺的奥秘,以创新的数字思维架设文化传播的桥梁。这场深入高密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生动的专业学习与国情教育,更是新时代青年用智慧与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生动诠释——以青春之“智”点亮非遗之光,让承载着乡愁与匠心的“一抹灰”,在数字浪潮中薪火永续,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