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丝绸——千年织造技艺的坚守与新生
我们抵达中国“丝绸之乡”昌邑,空气中仿佛还飘荡着桑蚕的清香。走进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一幅幅泛黄的《蚕织图》和斑驳的老式织机,无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在传承人孙玉莲的讲解下,我们对柳疃丝绸有了更深的理解,柳疃丝绸的历史起起伏伏,从辉煌到衰败,完完全全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对柳疃丝绸更加喜爱,也更想要将其不被埋没。
在非遗传承人刘元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体验了传统缫丝工艺。滚烫的水中,蚕茧被轻轻挑开,指尖缠绕的丝线细若游丝,却坚韧异常。“一根丝要拉上千米不断,这才是真功夫。”刘元勋老师的话让我顿悟:丝绸的珍贵不仅在于材质,更在于匠人对极致的追求。
济南鲁绣——针尖上的齐鲁风华
我们来到济南山东省博物馆。省级传承人宋爱华老师亲自接待了我们,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鲁绣课。我们认识到了鲁绣的传承和发展,也知道鲁绣的当下看似强壮,实则内部虚弱。当然最令我震撼的是“发丝绣”——她用头发丝代替丝线,绣出的蜻蜓翅膀薄如蝉翼,在光下竟能透出光影。
“鲁绣有24种针法,学全至少要十年。”宋老师说着,递给我一根针。我尝试绣一朵最简单的牡丹,却连穿线都手抖不已。而绣娘们每天要重复这样的动作上万次,一幅作品往往耗时数月。这种近乎执拗的专注,或许正是非遗传承的根基。
思考与回响——当传统遇见未来
我们对比了两者的现状:昌邑丝绸;鲁绣虽被列入非遗,却面临学徒稀少的困境。而且也面临着受众小,逐渐被市场所抛弃,慢慢淡出大众视野。在分享会上,队长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它需要走进日常生活。”
返程途中,我摩挲着带回的丝绸书签和鲁绣杯垫。这些物件背后,是匠人们一生的坚守,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让千年技艺不被时光尘封,而是在创新中延续血脉。或许,这就是社会实践的意义:我们不仅是见证者,更应成为传承路上的“新丝路”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