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农民的收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粮食产量与销售所得,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通过本次跟随“益厘农庄”实践队前往多地市开展农业现代化实践的考察,我清晰看到科技赋能是如何多维度拓展农民增收途径。
农业现代化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农民经济收益的增长,而这离不开科技的深度介入。在胶州市上合国际示范区,葡萄架上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数据指导下的精准灌溉让葡萄品质更优,管师傅递出的“纯天然”葡萄因品质出众能卖出更好的价钱,这背后是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青岛檬豆网络有限公司的供应链金融系统,让农户仓库里的蔬菜变成“会呼吸的存单”,港香菜网络零售额半年内实现百万元增幅,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数字化有效解决了产销衔接问题,让农民在产业链中获得更多收益。
淄博桓台的中化MAP技术中心,智能水肥系统根据土壤数据和作物生长阶段自动调整,每亩地能省30方水,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精准的种植管理提升了玉米等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双重作用下农民的经济收益显著增加。日照南湖马陵春茶业的智能炒茶机,将温度稳定在170℃,机械臂翻动频率精确到每秒3次,标准化生产让茶叶黄绿鲜亮、茶汤清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销售收入。
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为农民带来了丰富的社会收益。智慧产业园的建设让分散的农户聚集在数字化系统的监测下,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格局。在日照茶叶科技示范园区,智能温室、光照调节板、传感器线缆等构成的数字网,将茶农们的生产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大家共享数据信息、交流种植经验,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氛围。
这种协同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增强了农民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当农户们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时,个体劳作的孤独感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集体的力量。此外,农业现代化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农业、投身农业,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升,从传统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者,逐渐转变为掌握现代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现代化并非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否定,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让农民在文化层面获得了独特的收益。那些在葡萄架下闪烁的传感器指示灯、茶丛间游走的监测线缆,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完美结合。管师傅提到的“我们小时候吃的就是这个味儿”,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对农产品本真滋味的守护,这正是对传统农耕文化中“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理念的传承。
智能炒茶机在精准控制火候的同时,也延续了传统的杀青工艺,让茶叶制作的文化得以延续。当每一寸土地的需求都被数据稳稳接住,当古老的土地在数字时代里长出更蓬勃的春天,农民在感受科技力量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这种文化层面的收益是无形却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