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法学院 于博丞】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法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4

作为烟台大学“益厘农庄”实践队成员,2025年7月,我走进齐鲁大地的田野,探寻科技赋能农业的答案。七地之行虽未走遍,但烟台、潍坊、枣庄三站的见闻已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正悄然重塑传统农业的筋骨,而青年人的脚步,也应扎根这片充满希望的泥土。

在烟台福山区大沙埠村和东陌堂村,留守老人弯着腰耕种1-2亩零散土地的身影令人动容。一位老农坦言:“辛苦一季却难见收益,只盼能用上便宜好用的技术。”小地块、薄利润,让高价农技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转机出现在烟台农科院的智慧农业示范园。这里,科技正破解着小农的困局:自动水肥系统让农民用手机实现“云端种田”,数据驱动替代经验判断;番茄试验区以椰糠基质栽培和智能环控,培育出风味更胜传统的果实;鱼菜共生区用传感器构建生态循环,鱼粪变菜肥,资源利用率倍增;综合控制中心的自动化流水线,勾勒出“无人农场”的雏形。

烟台是一堂生动的矛盾课——科技的光芒必须穿透“成本高、操作难”的壁垒,才能真正照进小农户的田垄。农民的期盼,正是技术落地的方向标。

潍坊寿光鲁寿种业的低温库中,数千份种质静待唤醒。这里是农业的“芯片工厂”:数字化育种棚模拟多样环境,加速培育抗病强、管理易的“智慧适配”品种,让农民“种得轻松、收得稳妥”;嫁接实验田以南瓜根嫁接黄瓜,增强抗涝性;荷兰智能喷灌设备使水肥利用率提升30%,每一滴水都精准抵达根系。种子是农业的命脉,而精准灌溉是资源的守护者。科研的价值不在于实验室的孤芳自赏,而在于解决田间地头的真实痛点——让农民的笑容成为技术创新的最好回响。

枣庄峄城石榴博览园中,科技让千年作物焕发新生:太空育种通过基因诱变培育抗逆种苗,气象站实时调控种植环境;南北品种杂交优化果实风味,智慧农业贯穿千年古树。

更触动我的是台儿庄的“按揭农业”:农户首付30%即可拥有大棚产权,余款分期偿还;公司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确保“当天采收、当天结算”。太空育种代表科技高度,而“按揭农业”则打通了金融与社会的任督二脉——它整合荒地、吸纳留守妇女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证明乡村振兴既需技术“引擎”,更需模式“桥梁”。

三站足迹,拼出农业现代化的立体图景:烟台的矛盾、潍坊的硬核、枣庄的巧思,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农业的活力,源于科技与人文的双向奔赴。离开展馆与田埂,我褪去书斋的稚气。未来,我愿做一粒种子:向下扎根,在研究中聚焦农民最急迫的需求;向上生长,用课堂外的语言传播田野智慧;以青春之力,为农业现代化添一块有温度的砖瓦。因为在这片沃野上,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答案:丰收的密码,藏在传统与创新的共生里;而乡村的明天,正写在青年与土地的对话中。

  • 附件【于博丞1.jpg】已下载
  • 附件【于博丞2.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