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挟着麦浪的清香,我随着益厘农庄实践队的脚步踏上了旅途。带着对科技如何重塑农业,如何切实提高农民收益的好奇,我们在青岛、日照、淄博三城的田埂与车间里,寻找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
第一站,我们抵达了青岛市。五个穿着颜色统一服装的大学生,怀着不安与期盼,走进了青岛檬豆网络有限公司。一进公司,我就被门口一整墙的金色荣誉所吸引了。玻璃幕墙反射着盛夏的阳光,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大屏幕上,数据流正像血管里的血液般奔涌。在这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服务”的模式并非抽象概念,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显示,已有上千家农业企业通过平台解决了融资难题,采购成本平均降低15%。工作人员指着智能运维系统演示:“以前企业设备出故障要等师傅上门,现在传感器实时预警,后台远程就能诊断,这就是数字给农业贸易装上的‘智慧大脑’。”
随后,我们前往胶州市上合国际示范区。在葡萄藤下,藏着另一重惊喜。无化肥葡萄在数字农业示范园的温室里舒展新叶,传感器像细密的神经末梢,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转化为具体数值,屏显上的“生长曲线”比经验更懂葡萄的需求。负责人亲手摘下三串葡萄分给我们,一口咬下去,果香与酸甜在口腔中交融,与当前市场上过甜过大的葡萄不同,这种零污染零农药的葡萄更有着水果原本的味道。园区后方,一幢幢度假区酒店正在建造。农旅融合的数字化布局,让乡村振兴有了更鲜活的模样。
经过休整,第二天,我们来到日照茶叶科技示范园区。清晨,露水还挂在茶芽上时,智慧种植系统已完成了当天第一组数据采集。大棚里的传感器像不知疲倦的哨兵,实时调控着温度、湿度和光照,屏幕上的参数曲线代替了茶农额头的汗珠。在讲解员姐姐的热情款待下,我们还品尝了由日照绿茶加工研磨出的抹茶粉制作的抹茶饮品。当抹茶的香气在口中蔓延,我们体会到了“农业+”产业的广阔前景。
日照马陵春茶业的炒茶车间里,古法与新术正完成一场温柔的对话。老师傅手掌翻飞,铁锅温度却由电子屏精准控制在210℃,杀青、揉捻的时长被记录成标准化流程。“祖宗传的手艺不能丢,但现代管理能让每片茶叶都稳定出彩。”负责人捧着刚炒好的日照绿茶,茶汤里浮动的不仅是茶香,还有农户增收的希望——通过订单合作,周边200多户茶农年均增收近万元。
转向淄博,桓台县的农田里,中化现代农业MAP技术服务中心的白色实验楼格外醒目。土壤检测实验室里,一份份土样被分解成氮磷钾等28项数据,打印出的“土壤体检报告”详细标注着每亩地该施多少肥、浇多少水。智能水肥系统沿着田垄铺开,像给土地装上了“输液管”,水肥配比精确到毫升。
“以前种地靠老把式,现在看数据说话。”驻点农技员带着队员们走进玉米地,叶片上的虫情监测卡与手机APP相连,病虫害预警比肉眼发现早3天。从种前的土壤诊断到收获后的产销对接,全链条服务让亩产提高了20%,农户们不再“看天吃饭”。一位正在学习操作APP的大叔笑着说:“这科技比我种了三十年地还懂庄稼。”
从青岛的数字贸易平台到日照的智慧茶园,再到淄博田间的精准农技,三城之行让我们读懂:农业的现代化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让科技像阳光雨露般融入土地。当传感器扎根土壤,当数据流淌过田埂,当传统技艺与现代管理相遇,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行囊里装满的调研报告还带着泥土的温度,我们深知,这场关于科技与农业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终将带着这份实践所得,让更多科技的种子在田埂间发芽,让丰收的希望在每一寸土地上生长。
益厘农庄,赋能振兴,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