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陈超】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3

晨露还凝在石子口村的石碾缝里时,我们已在整理要展示给村民的照片。第七日的阳光穿过齐长城的残砖,把队员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那些被时光拉长的乡音,明明灭灭间都是故事。

上午在村头老槐树下搭起临时展示区时,几位挎着竹篮的老人凑了过来。当屏幕里播放出三德范村"扛芯子"的短视频,有位奶奶突然指着画面里的少年说:"这是俺家娃,他爷爷年轻时也扛过芯子。"话音未落,周围人都笑起来,方言里的亲昵像槐花蜜一样淌出来。最动人的是播放方言录音时,"谝传""扎固"这些快要失传的词从喇叭里飘出,蹲在地上抽旱烟的大爷猛地直起身,眼里的光比头顶的日头还亮——原来那些被我们视作"文化标本"的词语,是他们揣在兜里的岁月。

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指着照片里的石磨问:"这是磨'巴巴'的吗?"她把"月亮巴巴"的童谣念得奶声奶气,身后的奶奶笑着用方言纠正发音。忽然想起在三德范村收集童谣时,八十岁的老人颤巍巍地唱"月亮巴巴,照你家",而旁边玩手机的年轻人说"早忘了咋唱"。此刻小姑娘的声音像颗石子,在我们心里漾开圈:或许文化传承从不是刻意为之,就像石磨会记得粮食的味道,孩子总会接住长辈递过来的语言密码。

收拾展台时,村支书搬来一摞红绸,说是给我们的谢礼。这些曾系在"扛芯子"架上的绸缎,还带着去年正月的烟火气。他说:"你们拍的视频,让外出打工的娃们在手机上看见了家。"这句话让我突然懂了实践的意义——我们以为自己在打捞文化碎片,其实是在帮那些离散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下午返程时,暴雨突然倾盆而下。车窗外,朱家峪的青石板路泛着水光,三德范村的戏台在雨雾里若隐若现。队员们把收集的方言录音笔小心裹进塑料袋,那些声音里有石匠凿碑的叮当、铁匠铺的淬火声,还有老人们说"日子就像这石屋,经得住风雨"的叹息。

晚饭后的总结会开得格外久。有人说在博平村看到文旅项目里的"方言解说器",觉得我们设计的"互动区"可以更活泛;有人翻出采访笔记里的话:"年轻人走了不是忘了根,是根没地方扎"。窗外的雨敲打着宾馆的玻璃,像在帮我们叩问:文化保护到底要保护什么?或许不是把老物件锁进柜子,而是让石磨能继续磨新麦,让方言能讲新故事。

整理行李时,发现背包里多了个纸包,是民宿老板娘塞的槐花糕。她说按方言里的老方子做的,"你们写报告时,就着糕吃,能想起俺们这儿的味道"。掰开糕点的瞬间,清甜里混着草木香,忽然和清晨石缝里的露水味、傍晚雨里的泥土味重叠在一起。原来所谓文化基因,从不是书本里的铅字,而是能被味觉、听觉、触觉记住的生命印记。

第七日的最后一缕光,落在团队带回的齐长城砖拓片上。那些模糊的纹路里,藏着比"活化传承"更朴素的真理:就像瓦松能从砖缝里长出新绿,文化也总能在时光的裂缝里,找到生长的方向。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轻轻拂去上面的尘埃,让它看见阳光。


  • 附件【WechatIMG1641.jpg】已下载
  • 附件【WechatIMG1643.jpg】已下载
  • 附件【瀹炶返鎰熻█ 04.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