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孙亚栋】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3

当晨光再次洒在费东村这片红色热土上,我们的社会实践也迎来了最后一天。站在红色记忆陈列馆前,我忽然意识到,这一周的实践经历已经在我生命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清晨整理行装时,我的手指无意间触碰到笔记本里夹着的那片枫叶——那是前天在烈士纪念碑前拾得的。叶片上的脉络清晰可见,就像这段实践经历在我心中留下的痕迹。翻开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记录中,最醒目的还是那页关于"一件补丁棉袄"的笔记。这件展品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位无名战士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在最后的资料交接仪式上,当我们把整理好的口述历史档案郑重地交给张馆长时,我看到老人眼中闪动的泪光。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文字和影像,更是一段段鲜活的生命记忆。老馆长颤抖着双手接过档案袋的样子,让我想起第一天他为我们讲解时,指着墙上模糊的老照片说:"这是我父亲。"

下午的座谈会上,听着老党员们讲述当年的故事,我的笔记本不知不觉已经写满。张大爷说起他12岁当儿童团员的经历时,阳光正好透过窗户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些皱纹里仿佛也镌刻着岁月的故事。我们设计的"智慧展柜"演示结束后,老人们围着设备好奇询问的样子,让我看到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希望。

傍晚的告别仪式上,当我们将签满名字的队旗交给村委会时,山风突然扬起,旗帜在夕阳中猎猎作响。这声音多么像这些天来在我们心中激荡的革命回响。回赠仪式上接过那本厚重的《费东村志》时,我感觉接过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坐在返程的车上,窗外的费东村渐渐远去,但那些鲜活的记忆却愈发清晰:文献室里泛黄纸页的触感,展柜中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老人们讲述往事时眼中的光彩,还有在烈士墓前默哀时拂过脸颊的微风......这些碎片在脑海中交织,编织成一张永不褪色的记忆之网。

这一周,我们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亲历者,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传承者。费东村的红色记忆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份记忆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光发热。正如我们在队旗上写下的誓言:"传承不熄,青犁永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