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好最后一份宣传手册时,暮色已漫过村口的老槐树。回望一天的忙碌,那些沾着泥土气息的笑脸、带着方言腔调的提问、孩子们追逐着分类模型桶的身影,像电影片段般在脑海里循环。这场乡村垃圾分类普及实践,于我而言,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一堂充满烟火气的成长课。
出发前,我们曾在宿舍模拟过无数次宣讲场景:用标准化的术语解释四类垃圾,用精心制作的PPT展示分类流程。可当真正站在村头广场,看着围拢过来的村民——有扛着锄头刚从田里回来的大叔,有抱着婴儿的年轻妈妈,更多的是头发花白、眼神里带着好奇的老人——我突然意识到,那些在书本上滚瓜烂熟的理论,在乡土语境里或许只是一串陌生的符号。
改变从李同学拿起一颗烂番茄开始。他没有说“厨余垃圾可降解”,而是指着不远处的菜地说:“这玩意儿埋进土里,过阵子就成了菜苗的‘营养餐’,比化肥还环保。”蹲在旁边择菜的王大妈眼睛一亮:“哦!这不就跟咱沤农家肥一个理儿?”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所谓“接地气”,不是降低知识的深度,而是找到与生活经验的连接点。就像村民们把废塑料瓶叫做“能换盐的宝贝”,把农药瓶称为“带毒的疙瘩”,这些朴素的命名里,早已藏着他们对垃圾价值的朴素认知。
最触动我的,是那些看似“落后”的习惯里藏着的智慧。在张奶奶家整理杂物时,她指着一摞用麻绳捆得整整齐齐的旧报纸说:“这是我攒了半年的,等收废品的来就卖了。”原来,无需我们强调“可回收物”的概念,节俭的生活哲学早已让他们践行着资源循环的理念。而当我们告诉她,随意丢弃的农药瓶会污染土壤和水源时,她立刻红了脸:“以前哪懂这些,只觉得扔远点儿就行,以后一定按你们说的,攒起来送到村口的收集点。”那份坦诚的歉意,比任何课堂上的掌声都更让我感到责任的重量。
孩子们的反应则像一束光,照见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垃圾分类飞行棋”游戏里,十岁的小虎总能最快说出答案,后来才知道,他爸爸在县城打工,去年开始教他分类知识。“我爸说,村里要是干净了,他就不用总惦记着接我去县城了。”孩子的话简单直白,却道破了乡村环保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追赶城市的潮流,而是守护一方水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过得更踏实。当小虎拉着小伙伴们成立“环保小卫士”小队,承诺每天检查自家垃圾桶时,我忽然明白,我们播下的种子,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生根发芽。
返程时,村支书王大叔塞给我们一篮子刚摘的黄瓜,说:“你们教咱分类,咱没啥好谢的,这是地里新收的,干净着呢!”黄瓜上还带着晨露,咬一口,清甜里混着泥土的芬芳。这味道让我想起白天在田里看到的景象:刚翻耕的土地泛着油光,水渠里的水清澈见底,垃圾分类要守护的,不正是这样的乡村吗?
曾经以为,实践是用我们的知识去“帮助”乡村,如今才懂得,是乡村用它的真实与厚重,教会我们如何把理想落地。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反馈,那些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智慧,那些对更好生活的朴素向往,都在提醒我:真正的环保,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走进人群,听懂他们的语言,理解他们的难处,然后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慢慢走。
车窗外,夕阳为村庄镀上金边,垃圾分类的标语在晚风中轻轻摆动。我知道,这一天的忙碌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只要有这些愿意改变的村民,有像小虎这样的孩子,乡村的绿色未来,就永远值得期待。而我们,在这场双向奔赴的实践里,收获的不仅是能力的成长,更是对“责任”二字最生动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