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烟台,暑气蒸腾,却比不过我参与物电学院红色实践活动时,心中燃烧的炽热。这七日,从所城里的青瓦古巷,到烟台山的苍松翠柏,我追随着红色足迹,触摸历史脉络,在行走与感悟中,完成了一场青春与信仰的对话。
初入所城里,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老墙斑驳、青苔蔓延,像是时光刻意留下的褶皱。跟着讲解员的步伐,我们探寻藏在街巷里的革命旧址,那些被岁月打磨的建筑,沉默却有力地诉说着往昔。当听到某间老屋曾是地下工作者传递情报的据点,我望着窗棂上摇曳的光影,仿佛看见无数个深夜,先辈们冒着风险穿梭于此,用热血守护信仰。那一刻,“红色基因” 不再是课本里抽象的词语,而是渗进砖石、刻入岁月的温度,让我真切触摸到这座城市的红色脉搏。
实践中的交流,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更是成长的阶梯。每晚归队,我们围坐分享当日见闻,从所城里的历史细节,到福建会馆的文化溯源,伙伴们各抒己见。有人专注挖掘故事里的精神内核,有人思考如何让红色讲解更打动同龄人,这些讨论让我明白,传承红色文化不是简单的 “复述历史”,而是要找到历史与当下的共鸣点。我们梳理讲解逻辑的漏洞,完善物资准备的清单,在一次次 “较真” 中,试着把零散的感动,编织成能传递给更多人的精神火炬。这种从 “感受” 到 “思考”,再到 “传承” 的转变,让我懂得红色实践的意义,不仅是铭记过去,更是要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漫步朝阳街,克利顿饭店旧址的砖石沉默伫立,却能让人听见近代革命的风雨呼啸;驻足孙中山纪念地,先生 “振兴中华” 的呐喊,似穿透百年时空,叩击心门。在烟台山,开埠文化与革命历史交融,山海间的风声,仿佛裹挟着先烈的壮志豪情。站在这些红色地标前,我不再是 “旁观者”,而是 “参与者”—— 触摸墙面上的弹孔痕迹,想象先辈们如何在此抗争;聆听工人运动的故事,感受平凡人身上迸发的伟大力量。孙中山先生的爱国热忱、工人阶级的奋斗韧性,化作具象的精神坐标,让 “历史使命感” 从概念落地,成为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七日行程,是一场沉浸式的 “思政课堂”,更是青春成长的洗礼。我曾以为 “爱国” 是宏大的宣言,却在烟台的街巷里明白,它是先辈们藏起恐惧、奔赴使命的勇气,是当代青年触摸历史时,眼角的湿润与心底的震撼。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在把红色基因从 “听闻” 转化为 “认同”,再沉淀为 “行动”。这种转变,让青春的意义超越了个人成长,延伸至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对家国的担当与奔赴。
返程的路上,烟台的山海渐渐远去,但那些红色记忆已深深烙印心间。这场实践,让我读懂:青春不该只在书斋里徘徊,更要走进历史深处,接过先辈们的精神火炬。往后,无论走多远,我都会带着这份从烟台汲取的力量 —— 把红色信仰化作前行的底气,用脚步丈量使命,以行动续写担当,让青春在传承中闪光,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炽热的光芒。
这一路,是历史与青春的相遇,是信仰与担当的交融。我愿带着这份感动与力量,奔赴更辽阔的远方,让红色实践的火种,照亮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