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乡村,蝉鸣伴着稻香,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在眼前铺展。今天,我们XX大学“绿色先锋”实践队走进XX村,带着精心准备的垃圾分类知识和满腔热情,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垃圾分类普及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清晨七点,队员们便集合完毕,将提前制作的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图文手册和互动游戏道具搬上货车。考虑到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我们特意将活动主场设在村头的文化广场——这里是村民们茶余饭后聚集的场所,也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天地,便于最大化覆盖不同年龄层的村民。

抵达村子后,队员们迅速分工行动。有的搭起宣传展台,将印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垃圾桶模型整齐排列,旁边张贴着常见垃圾的分类示例图;有的在广场四周拉起彩色横幅,“垃圾分类一小步,乡村文明一大步”“垃圾分分类,环境美十分”等标语格外醒目;还有的则走进周边农户家中,热情邀请大家到广场参与活动。

上午九点,活动正式开始。村支书王大叔率先为我们“站台”,他用朴实的方言对围观的村民说:“城里早就开始垃圾分类了,咱村环境好,更得跟上趟!这些娃娃们来教咱,大家都好好学学,让咱村更干净、更舒坦!”他的话让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针对老年人居多的特点,队员李同学用“接地气”的方式讲解:“咱平时吃剩的瓜果皮、菜叶,是厨余垃圾,能做成肥料;用完的农药瓶、电池,是有害垃圾,得单独放,不能乱扔;喝完的塑料瓶、旧报纸,是可回收物,攒起来还能换点零花钱呢!”他一边说,一边拿起实物道具演示,比如将烂菜叶投进绿色模型桶,把废电池放进红色模型桶,直观的操作让老人们频频点头。
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更是超出预期。我们设计的“垃圾分类飞行棋”游戏前围满了小家伙,他们通过掷骰子前进,回答对应的垃圾分类问题,答对就能获得小文具奖励。“老师,这个废塑料袋是其他垃圾对吗?”“我知道!过期的感冒药是有害垃圾!”孩子们的童声此起彼伏,在游戏中轻松掌握了分类知识。一位带孙子来的大妈笑着说:“这游戏好,娃学得比我快,回家还能监督我呢!”

午后,我们分成三组深入村民家中。在张奶奶家,队员们看到院子角落堆着一堆杂物,有旧衣物、空酒瓶,还有几个农药瓶。我们帮着一起整理,告诉张奶奶哪些可以卖废品,哪些需要送到村口的有害垃圾收集点。张奶奶感慨道:“以前啥都往垃圾堆扔,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以后我就照着你们说的做!”
傍晚时分,活动接近尾声。村主任告诉我们,村里早就想推行垃圾分类,但苦于缺乏系统的指导,这次实践队的到来正好解决了大问题。他还和我们约定,接下来会在村里设置正式的分类垃圾桶,并安排专人定期清运,让垃圾分类在村里真正落地。
返程的路上,队员们虽然疲惫,却充满成就感。看着夕阳下干净整洁的村庄,想着村民们从疑惑到理解、从观望到参与的转变,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环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用耐心和真诚去唤醒每一个人的自觉。这次实践不仅让垃圾分类知识走进了乡村,更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价值。未来,我们会继续带着这份责任,将环保理念传递到更多地方,让绿色之风吹遍乡村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