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转型的现实路径,烟台大学法学院 "绿动未来" 实践队于 7 月 10 日至 14 日走进烟台市 3 家制造业企业,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谈、数据收集等方式,展开为期 5 天的社会实践调查。
车间里的 "绿色革命":从排放数据看转型实效
在烟台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冲压车间,实践队员注意到一条崭新的废气收集管道正有序运转。"这套设备投入 200 万元,氮氧化物排放量从每月 80 吨降至 12 吨,虽然初期成本高,但每年能省下 15 万元环保罚款。" 企业环保负责人王经理指着显示屏上的实时数据解释道。
实践队发现,不同规模企业的转型进度差异显著:年产值超 5 亿元的企业普遍完成了清洁能源替换和废水循环系统改造,而中小型企业多停留在末端治理阶段。"资金和技术是最大瓶颈,我们想上光伏项目,但 300 万的前期投入让我们犹豫。" 某五金企业负责人刘先生的坦言,道出了不少中小企业的困境。
政策与市场的 "双轮驱动":转型动力何处来?
在与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的座谈中,实践队了解到,当地已出台《制造业绿色转型补贴办法》,对完成节能改造的企业给予投资额 15% 的补贴。"去年全市有 76 家企业申报,最终 32 家通过审核,补贴总额达 2100 万元。" 政策法规科张科长提供的数据,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政策的推动作用。
市场端的变化同样明显。某新能源电池企业的销售总监李女士告诉队员:"现在下游车企招标时,环保认证权重占比从 10% 提高到 30%,没有绿色工厂认证的企业根本进不了供应商名单。" 这种 "绿色门槛" 倒逼机制,让不少企业从 "要我转型" 转向 "我要转型"。
青年观察:转型路上的 "痛点" 与建议
实践队整理调研数据发现,43% 的企业认为 "缺乏专业环保人才" 是主要障碍,29% 的企业反映 "绿色技术转化率低"。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在调研报告中提出建议:建立校企合作的环保人才培训基地,推动高校绿色技术实验室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
"看到企业从被动减排到主动创新的转变,我真切感受到绿色发展不是口号。" 实践队员于同学在调研日志中写道。此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见证了企业转型的艰辛与突破,更深刻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