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蝉鸣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我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菏泽市鹿寨小学的土地。这座被绿野环绕的乡村小学,红砖墙上“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作为启明星计划支教队的一员,我带着满腔热忱,开启了这段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旅程。
初次站在教室的讲台上,面对几十双闪烁着好奇的眼睛,我忽然意识到,这堂关于“洗手”的课远比想象中重要。我带着孩子们用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从“掌心相对揉一揉”到“指尖摩擦掌心转”,他们认真模仿的模样让我动容。课后,一个小女孩拉着我的衣角小声说:“老师,我以后吃饭前一定要好好洗手,这样就不会肚子疼了。”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悄然发芽——原来知识的传递,真的能守护纯真的笑容。
那个周末,我跟着班主任踏上蜿蜒的乡间小路去家访。其中一家是座整洁的砖瓦房,家长正在擦拭一张老式木桌。当我和家长聊到卫生时,家长让我看了一下洗手液说:“城里老师想得真周到,我们以前总觉得手不脏就行,现在才知道有这么多讲究。”我注意到,虽然硬件条件不算差,但卫生知识的普及确实存在缺口。于是,我向家长讲述了七步洗手法,家长在一旁认真听着,那场景让我既温暖又感慨。
支教的日子像被拉长的糖丝,甜蜜中带着淡淡的牵挂。我逐渐发现,这里的家庭并非不重视卫生,而是缺乏科学认知与便捷工具。于是,我调整教学策略:在课上教孩子们编“洗手儿歌”,回家教给父母;赠送小红花,作为“卫生小标兵”的奖励。
在我即将离开时,孩子们挥舞的手臂像跃动的音符。我突然想起第一天上课时,有个孩子问我:“老师,你为什么来教我们洗手?”当时我的回答是“因为健康很重要”,而现在,我想补充另一句:因为你们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那些在灶台边、木工坊里播下的卫生意识种子,终将在某个春天破土而出,长成守护健康的参天大树。
这段支教经历,让我重新定义了“教师”的含义。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乡村儿童与外界连接的桥梁。这段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夏天,将永远是我生命中最清澈的溪流,滋养着我对教育最本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