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计控学院 赵玉玲】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5-08-13

近段时间,我随“编译未来”社会实践队在和万家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暑期托管夏令营活动。一周的时光里,我们带着孩子们在编程世界搭建动画,在科学实验中探索奥秘,这段经历让我对“教育”与“成长”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些藏在课堂互动里的感悟,至今萦绕心头。

出发前我总以为,夏令营的核心是把AI、编程这些“高大上”的知识教给孩子。直到第一堂Scratch课,我发现7岁小朋友连鼠标拖拽都不熟练,却执着地想让屏幕里的小猫跳一支舞”。那时我才意识到,比起教会他们具体指令,保护这份创作欲更重要。之后,我试着用“给小猫编舞蹈动作”代替“编写程序代码”,用“积木搭房子”比喻模块组合看着孩子们眼里闪烁着对编程喜爱的我渐渐明白技术启蒙不是硬塞知识,而是用孩子能懂的语言,打开探索世界的窗口。

科学实验课上的经历更让我触动。演示“飞而不落的气球”小实验时,孩子们围着悬浮的气球圆环叽叽喳喳:“是魔法吗?”“它会不会一直飘着?”当我准备讲解伯努利实验原理的推论孩子们发现改变鼓风机的方向气球就掉下来,不用解释原理,他们已经在主动观察气流的方向。那刻我忽然懂得,比起记住伯努利实验原理这个术语,让孩子们学会“观察—猜想—验证”的思维方式,才是科学课真正的价值。

此外,我们还安排了剪纸、绘画等课程,这些看似与“编译未来”无关的内容,却让我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形态。有个总在编程课上走神的男孩,在环境保护主题绘画中却异常专注,他画的“会编程的垃圾桶”里,藏着对科技与生活的独特思考。这让我醒悟:所谓“编译未来”,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程序员,而是用多元的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发光的方式。

一周的实践让我褪去了教书者的优越感,多了份同行者的敬畏。原来教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陪伴中共同成长;技术启蒙也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点燃好奇心的火种。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记住那些孩子们教会我的事:保持好奇,尊重不同,让每个“未来”都能被温柔编译。


  • 附件【图片5.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