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第一次触碰到泛黄的防空洞设计图纸时,我忽然明白这场社会实践的意义——它让“人民防空”四个字从教科书上的黑体字,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命防线。跟随潍坊市人民防空宣传教育馆的工作人员参与讲解员培训的一周,是一场关于敬畏与责任的沉浸式学习。
培训第一天,馆长带着我们穿过模拟防空洞通道,应急灯在头顶投下斑驳的光。“这里每一块砖的厚度,都对应着不同爆炸冲击波的防御标准。”他的声音在密闭空间里格外清晰,“1969年潍坊首批防空洞建成时,老一辈建设者拿着算盘计算荷载,误差不超过3厘米。”我们这些习惯了电子设备的年轻人,在泛黄的手绘图纸前驻足良久——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一个城市对生命的郑重承诺。
最具挑战的是学习专业术语。“早期核辐射的杀伤半径”“密闭通道的防毒性能参数”,这些拗口的词汇起初像绕口令。但当退伍军人出身的李老师给我们看1972年市民防空演习的老照片时,一切忽然有了温度。照片里戴红领巾的孩子捂着口鼻快速转移,如今他们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讲解员不是背书机器,要让参观者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是‘人民至上’的重量。”李老师的话让我顿悟,讲解词里的每个数据,都是前人用经验甚至牺牲换来的安全密码。
实践演练时的小插曲至今难忘。有位同学在演示防毒面具佩戴时漏掉了系带步骤,曾参与过抗震救灾的王姐立刻纠正:“战时这3秒钟的疏忽,可能就是生死之别。”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记着2008年救灾时的细节:“有位大娘因为没拧紧滤毒罐,吸入了过量粉尘……”那一刻,培训室里格外安静。我们忽然懂得,讲解员的每一个手势、每一句提醒,都是在传递“如何活下去”的生存智慧。
结营那天,我站在“城市防空体系”沙盘前试讲,当说到“潍坊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全市常住人口的83%”时,一位来参观的老人突然鼓起掌来。“我经历过防空警报试鸣,以前总觉得是形式,今天才知道背后有这么多讲究。”老人的话让我鼻尖一酸——原来我们讲述的不只是历史,更是让每个普通人安心生活的底气。
离开场馆时,防空警报试鸣声恰好响起,低沉的声响穿透云层。此刻我不再觉得它遥远,因为我知道,这声音里有设计师的精密计算,有建设者的汗水泥浆,更有无数人守护家园的决心。这场实践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更是如何读懂一座城市的安全感——它藏在看不见的地下工事里,写在讲解员的每一句解说词中,更刻在每个普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