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岳新奎】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3

站在胶东博物馆的石阶前,午后的阳光斜斜掠过檐角,将 “胶东历史文化陈列” 几个金字照得格外分明。这方承载着千年记忆的场馆,像一本摊开的厚重史书,正等着每一位到访者轻轻翻动书页,聆听时光深处的回响。

踏入展厅的瞬间,玻璃展柜里的龙山黑陶蛋壳杯忽然攫住了视线。薄如蝉翼的器壁上,冰裂纹路蜿蜒如溪,指尖隔着玻璃轻触的刹那,仿佛能摸到五千年前陶工掌心的温度。讲解员说,这种在窑火中淬炼出的极致工艺,曾让胶东半岛成为史前东方文明的璀璨星点。不远处的战国铜鉴缶里,残留着海水侵蚀的斑驳绿锈,那是齐国船队扬帆黄渤、通衢天下的见证 —— 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这片土地就已懂得在山海相拥间,书写开放与包容的基因。

转过 “秦汉雄风” 的展墙,一组汉代画像石拓片在灯光下泛着沉静的光泽。其中一幅 “渔猎图” 里,渔民驾着独木舟撒网,身后的山峦间跃动着麋鹿与野兔,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先民与自然共生的图景。忽然想起幼时在烟台外婆家,老人常说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原来这句代代相传的俗语,竟藏着穿越千年的生活智慧。展厅中央的复原场景里,北宋登州港的微缩模型正在运转:漕船泊岸,货栈林立,波斯商人与本地脚夫用手势比划着交易,驼队的铜铃在虚拟音效中叮当作响。那一刻忽然明白,胶东的 “海味” 从来不是封闭的咸涩,而是兼收并蓄的鲜活。

最让人心潮澎湃的,是 “红色胶东” 展区的沉浸式剧场。当灯光暗下,1938 年天福山起义的场景在环形屏幕上徐徐展开:三十余名衣衫褴褛的战士举枪宣誓,寒风吹动他们单薄的衣角,却吹不散眼中的星火。玻璃柜里静静躺着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领口处还留着弹痕灼烧的焦黑痕迹,标牌上写着 “1947 年孟良崮战役,胶东子弟兵李延年穿过的大衣”。隔壁展台的泛黄电报纸上,“支援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的字迹力透纸背 —— 讲解员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地区先后有 72 万青壮年参军,260 万民工随军支前,平均每 8 人中就有 1 人投身战火。那些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名字,或许就藏在我们身边某位老人的家族相册里,藏在胶东大地上每一座村庄的祠堂牌位中。

临离开前,在 “现代胶东” 展厅驻足良久。1984 年青岛港集装箱码头的老照片旁,摆放着如今自动化码头的智能控制系统模型;烟台张裕葡萄酒厂的百年酒桶对面,陈列着威海医疗器械企业研发的最新微创手术机器人。光影流转间,忽然读懂了这片土地的韧性:从黑陶的窑火到工业的钢花,从帆船的橹声到巨轮的汽笛,胶东人始终在山海之间,以最昂扬的姿态书写着变与不变 —— 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开拓脚步,不变的是融进血脉的坚韧与担当。

走出博物馆时,暮色已漫过街角的槐树。回望那座灰墙黛瓦的建筑,忽然觉得它更像一座精神的灯塔:那些沉睡的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古物,而是无数先辈用生命与智慧点燃的火种,在代代相传中,始终温暖着这片山海相拥的土地。或许这就是博物馆存在的意义 —— 让我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读懂自己脚下的土地,更读懂自己肩上的传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