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胡焕鹏】 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07

当最后一个小朋友举着自己制作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奶声奶气地说"我也要当科学家"时,石沟屯社区活动中心的阳光恰好斜照进来,给那些用彩纸、吸管拼贴的手工作品镀上了一层金边。作为烟台大学物电学院"青春E路两弹一星宣讲团"的一员,这场融合宣讲与手工的实践活动,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从未有过的真切体会。

出发前,我们对着PPT反复演练,自以为把"两弹一星"的时间线、人物事迹背得滚瓜烂熟。可当站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讲台上,面对台下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睁着好奇眼睛的孩童时,才发现课本上的铅字需要转化成有温度的语言。

我负责讲解钱学森的故事,当说到"他放弃美国的洋房汽车,带着一箱子书回国"时,一位老奶奶突然插话:"那时候哪有什么洋房哦,听说他回来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她的话像提醒,让我赶紧补充:"是啊,他就住在破旧的招待所里,用黑板演算,跟同事们挤在一张桌子上画图。"看到孩子们瞪大眼睛的样子,我忽然明白,比起精确的年份,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更能打动人心。

互动环节里,一个小男孩指着宣传单上的邓稼先照片问:"他为什么不跟家人联系呀?"这个问题让我心头一紧。我蹲下来告诉他:"就像你玩捉迷藏时要藏好才能赢,邓爷爷是在跟外国科学家'捉迷藏',他的家人知道他在做很重要的事,一直在等他回家。"男孩似懂非懂地点头,却在后来的手工环节,特意捏了一个"戴眼镜的科学家",说要"让他早点找到家人"。

教小朋友做手工的环节,最初以为只是简单的"动手游戏",没想到成了精神传承的奇妙纽带。我们准备了三种材料包:用彩纸折火箭、黏土捏卫星、拼贴画再现"蘑菇云",每个步骤都藏着知识点——折火箭时讲"燃料如何推动升空",捏卫星时说"太阳能板的作用",拼贴时聊"为什么要研制核武器"。

最让我感动的是8岁的小雨。她一开始总把"卫星"捏成圆滚滚的球,急得快哭了。我拿起宣传单上的东方红一号图片:"你看,卫星有长长的翅膀,那是太阳能板,就像给它插上充电的翅膀。"她突然停下眼泪:"是不是就像奥特曼有能量才能打怪兽?"这个比喻让我惊喜:"对呀,科学家就是给国家装上'能量翅膀'的人!"后来她做的卫星,翅膀特别大,还在旁边捏了几个小泥人,说"这些是帮卫星充电的科学家"。

有位带着孙子来的爷爷,全程陪着孩子拼贴"蘑菇云"。他一边帮忙剪红色皱纹纸,一边跟孩子讲:"爷爷小时候,收音机里说中国有了原子弹,全村人都去村口放鞭炮。"孩子问:"放鞭炮是因为开心吗?"爷爷说:"是因为以后没人敢欺负咱们了。"那一刻,手工桌变成了课堂,老人的回忆成了最生动的教材。收工时,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指着作品说出一两个科学家的名字,这种"做中学"的力量,远胜过课堂上的背诵。

活动结束时,社区工作人员搬来展示板,我们帮孩子们把作品一一贴好。看着那些稚嫩却真诚的手工作品,听着孩子们互相炫耀"我的火箭能飞到月亮","我的科学家有放大镜",突然觉得此行无比珍贵。

返程的公交车上,队友们分享着各自的经历:有人收到了小朋友画的"谢谢卡",有人被老人拉着讲了半个钟头的往事,还有人发现自己讲的故事被孩子复述给了家长。这些细碎的片段,拼凑出一个清晰的答案:所谓传承,不是把历史塞进别人的脑袋,而是用真诚的心点燃心,用具体的事连接事。

作为物理专业的学生,以前总觉得"两弹一星"精神是课本里的公式,严谨却遥远。直到今天,看着孩子们用吸管搭建的"火箭"指向天空,听着老人把尘封的记忆讲给下一代,才真正懂得:那些科研先辈计算的不只是轨道参数,更是民族的底气;我们今天做的不只是手工,更是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科学报国的种子。这或许就是社会实践的意义——让我们在走出校园的过程中,读懂课本之外的中国,理解青春该有的重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