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卷着麦香掠过徐州丰县的田野,我们的三下乡实践之旅也随着最后一声下课铃落下帷幕。回望这两周的时光,课堂上的琅琅书声、活动室里的欢歌笑语、孩子们作业本上的稚嫩笔迹,共同编织成一段滚烫的青春记忆。
初到乡村小学时,我们带着连夜打磨的教案本,却在第一堂海洋知识课上碰了壁。当指着 PPT 讲解 “深海 1000 个大气压能压扁铁块” 时,后排男孩突然举手:“老师,大气压是啥?能吃吗?” 孩子们哄堂大笑,我们却红了脸 —— 那些在课本里滚瓜烂熟的概念,到了田间地头竟成了隔阂。当晚,宿舍的灯亮到深夜:我们把深海探测仪拆解成 “用针管抽空气压瘪塑料瓶” 的小游戏,看着孩子们瞪大眼睛喊 “哇” 的瞬间,突然懂了 “直观” 比 “精确” 更重要;把拉力赛的 “抓地力” 原理,变成赤脚踩过沙地与水泥地的对比实验,徐泽跑过两种地面后拍着大腿:“原来轮胎上的钉子和我们脚心的老茧一个道理!” 手语课的转变更意外,当把《和你一样》的歌词拆解成 “拍肩膀代表鼓励”“拥抱手势藏着温暖”,内向的女生第一次主动牵起同学的手,用指尖比出 “我们都一样” 时,窗外的蝉鸣都仿佛温柔了几分。这些改变教会我们:教育不该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应像田埂上的稻草人,悄悄站成孩子认知世界的坐标。
最难忘的是那场为留守儿童筹备的生日会。为了让家长的祝福跨越山海,我们在信号微弱的楼梯间接听了无数通电话:在工地宿舍,一个男生爸爸举着安全帽说 “爹挣够钱就回家”;在服装厂车间,一个女孩妈妈对着镜头送上远在天边的祝福。当视频播放时,孩子们红着眼眶却用力鼓掌的模样,让我们读懂了 “陪伴” 二字的千钧重量。分蛋糕时,徐泽把最大的一块递给志愿者老师们,奶声奶气地说:“老师你们也辛苦了”,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暖流。
离别那天,孩子们抱着自制的贺卡依依不舍。有个孩子把画满笑脸的信纸塞进老师手里,开心的问着 “老师,你们还来吗?”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心里扎了根。这场实践让我们明白,三下乡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孩子们教会我们纯粹与真诚,而我们则用热忱点燃他们对世界的向往。
车窗外的田野渐渐远去,但那些在阳光下奔跑的身影、课堂上发亮的眼睛,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这段经历让我们懂得,青春的意义不在于温室里的绽放,而在于走向大地,用微薄之力播撒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前行,让三下乡的火种,在更多地方燎原。